國際大牌春裝上市 吊牌上演產地“暗戰”
國際大牌春裝上市,產地多轉移至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地,“中國制造”優勢削弱
春意盎然的時尚街頭,國際品牌新一季春裝以各色姿態吸引眼球。然而每一件靚麗的春裝背后卻是一場各國制造業之間的暗戰。
近日在ZARA、H&M,以及優衣庫等品牌服裝店里發現,新一季春裝吊牌上的產地標識不再是單一的 “MADEINCHINA”,越南、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等國名頻繁出現在產地一欄。
這只是一個縮影。
隨著國內用工成本及原材料成本等的急劇上升,“中國制造”以低廉的成本優勢參與世界工廠競爭的態勢已化為明日黃花。在壓力面前,中國服裝制造業應以何種姿態“應戰”?這場“暗戰”會否改變目前世界服裝制造業的格局?
國際品牌服裝多國生產
作為世界知名的服裝快消品牌,ZARA自2006年進入中國之后,就受到中國消費者的追捧。然而在ZARA位于上海徐家匯的港匯店里發現,2011年新一季的春裝產地紛雜,產自印度尼西亞、孟加拉國、墨西哥等國家的服飾陳列在品牌店內,而遍尋下來,“MADEINCHINA”的服裝卻不多見。
隨后,在優衣庫徐家匯店內也發現,優衣庫服裝產品的產地也多為越南、柬埔寨等。來自日本的休閑品牌優衣庫發展迅猛,此前優衣庫的創始人柳井正曾公開對媒體表示,優衣庫在全世界銷售的商品中,大約有85%來自中國的70家合作工廠。這些工廠支撐著優衣庫全球2258家店鋪的日常運營。柳井正還同時表示,為了跟上擴張的步伐,會擴大合作工廠的數量。
即便是在國內銷售的國際品牌服裝里,如今也大有“中國制造”被“越南制造”或者“印尼制造”追趕之勢。中國作為服裝制造業大國有一定基礎,但是中國的服裝制造卻一直有一個隱痛,那就是仍舊不是服裝制造業強國。
“虎視眈眈”的競爭對手
由于服裝制造業門檻低,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將本國的制造業發展希望寄予這個行業。但是,如今的他們擁有比中國更低廉的成本。
印度《商業標準報》2月22日就報道稱,在中國正面臨通脹及制造業成本上升的問題之際,印度希望能獲取一些原本屬于中國的服裝與紡織品出口份額。
該報道稱,印度紡織品與服裝制造行業已發現,來自美國和歐洲的訂單已增加大約10%~15%。印度紡織工業協會負責人表示,“由于中國勞動成本上升,一些原本計劃給中國公司的訂單現在已經轉向了印度。印度出口量目前只占全球服裝出口市場的4%。”
不僅如此,此前的越南盾大幅貶值也對中國紡織服裝出口造成了沖擊。
2月11日,越南央行對匯率做出重大調整,越南盾對美元大幅貶值。越南央行公布的外匯市場越南盾匯率中間價為1美元兌20693越南盾,而此前為1美元兌18932越南盾,越南盾貶值幅度達9.3%。越南央行還將銀行間集體外匯市場越南盾對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此前的3%縮小至1%。越南央行對此解釋說,調整將促進市場的流動性,提高越南的國際結算能力,有助于鼓勵出口,減少貿易赤字,增加外匯儲備。
由于近年來中越紡織貿易增長迅速,且越南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正成為中國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中國第一紡織網首席分析師汪前進認為,越南盾對美元貶值,肯定對中國紡織品出口有影響,但影響有限。
汪前進指出,“從去年底陸續有小批中低檔的訂單流向越南等國家,但對中國紡織服裝整體出口影響有限。去年中國紡織服裝出口超過2000億美元,而越南只有100多億美元,依然有很大的差距。”
“中國制造”優勢何在?
中國服裝制造業的優勢顯然已經越來越不明顯。據汪前進介紹,由于我國土地、勞動力等綜合成本不斷上升,越南、印度等周邊國家的成本優勢得以體現,部分服裝訂單開始向周邊新興紡織工業區轉移。
不過,目前看來,“威脅”或暫時不足以懼。我國臺灣紡拓會就表示,周邊國家和地區在服裝產品上大多選擇制造廉價的T恤及牛仔褲,“這些遠較生產羊毛毛衣或羽絨衣容易。訂單越大,工人所需的技能就越少,且投資的資本額較小。”如此一來,大家搶著生產款式簡單的成衣,造成價格不斷下降,而讓需要技術、款式復雜成衣的利潤留給了我國的服裝制造業。
汪前進也指出,“截至2009年,我國纖維加工量達到3780萬噸,占全球的一半,紡織品服裝出口占國際市場份額的三分之一,遠遠超出其他國家。特別是在金融危機的洗禮下,我國紡織業的領先優勢得到進一步鞏固,短期內其他發展中國家對我國出口產品的替代效應較為有限。”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