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品牌需要多元化架構
在第四屆中國品牌節上,品牌中國產業聯盟主席艾豐在開幕式上一語中的:中國服裝品牌需要一場革命。多元化的品牌架構,復合型的市場需求,服裝市場看似色香豐盛的一桌飯菜,味道卻沒有實現想象中的期待感。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你穿的是衣服還是服裝?這個問題讓我有興趣按動了鼠標,作者對服裝和衣服之間的不同做了一個很好的總結。說的是,衣服是滿足人穿著身上遮體的物品,但是服裝則是依托于人的思想觀念,在人際交往中扮演思想行為的衣服。因此,服裝不單純是衣服,而是賦予情感色彩的衣服,是一種升華后的衣服。這是個非專業的網友,口中的服裝其實就是我們一直強調的品牌。
隨著工作需要和自身追求,人們在人際交往中,越來越注重自己的形象,這個形象的改變就從服裝開始。不同的場合要搭配不同的衣服,逛街要休閑和舒適,工作中要知性和優雅,宴會上要穿著晚禮服……
久而久之,服裝形成了一種穿著上獨有的文化,它扮演著穿著者無聲的情緒和自我性格的表達。與艾豐提出的“革命”相聯系起來,目前我們市場上的服裝,還停留在衣服階段,沒有升華到品牌該有的文化。
“制造大國,品牌小國” 是艾豐的定論,同時也是國內品牌的困擾。中國制造處于產業價值鏈的底端,附加值很小。我們尚缺國際公認的名牌,出口產品90%以上是貼牌,而10%以下的自主品牌,因為沒有知名度,因而缺少附加值。
再延續到剛才的那個話題,從衣服變成服裝,這不僅僅是生活質量上的改變,也是人們時尚觀念上的一種變化。當人們活在溫飽線上的時候,能有一件衣服穿就已經心滿意足了;而隨著物質水平和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人們開始從衣服著手注重自己的穿著,而想法也從“需求”慢慢轉變為“追求”。
目前,在多數的高級購物場所中,幾乎鮮有本土服裝品牌門店,清一色的國外品牌受追捧。而商場又以消費者不認可國內服裝品牌為由,將本土服裝拒之門外。事實上,某些國際大牌的產品在中國加工制造,然而高額的品牌溢價卻被國外品牌商賺取,國內的代加工廠只能成為廉價的打工仔。這就是國內服裝行業所遭遇的尷尬局面。{page_break}
在國外許多知名品牌服裝崛起引領潮流的時候,這些可以滿足視覺感官的服裝品牌,成為身份和品位的象征。國內服裝品牌不足以滿足國內消費者的追求,滿足的僅僅是需求,甚至對于大城市消費者來說,需求可能都無法保證。
這是個惡性循環,企業需要利潤,品牌的使命感并不強。那些口口聲聲做原創的國內品牌,卻不舍得與國際品牌大規模的廣告投入競爭,企業的品牌意識限制了自己的發展。
艾豐呼吁,在相同質量的情況下,消費者應優先購買本土品牌,支持我國企業發展。而企業家們也應遵守社會公德,生產質量過硬,安全可靠的產品。
不錯,這個要求的確是一場革命,面對外來品牌的時尚文化和平價誘惑,我們的消費者會不會真的支持國貨?這是值得商榷的問題。某些國內原創品牌,在沒有成為國際大牌之前,卻擁有了接近大牌的價格,反正目的只為小眾服務。即便有了本土品牌,卻沒有本土市場,這是國內品牌的尷尬。
品牌的使命感,是每一個服裝人應該具備的,雖然滿足一個泱泱大國的服裝需求,仍舊是服裝企業賺取利潤的主要方式。這場制造和創造的革命,不是來自于消費者,而是來自我們的品牌理念,來自于企業領導人的理念。
誰也無法規范消費者的需求,不能埋怨消費者的不忠實,品牌能做的就是走在消費者之前,讓他們心甘情愿地跟隨。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