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服裝業勁刮收購品牌之風
一股收購風刮遍中國產經界。中國服裝業也當仁不讓,一起“皮爾•卡丹”收購案更是賺足了眼球 。“皮爾•卡丹以3700萬歐元的價格賣給中國人。”這條已經不具爆炸性的新聞給撲朔迷離的收購案劃上了句號。
業內叫好者有之, “像皮爾•卡丹這樣的國際知名品牌,正是我國企業所缺少的。因此直接購買許可、拿來使用是一個捷徑。”西南大學紡織服裝學院院長吳大洋教授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當今的服裝產業已進入品牌時代。”吳大洋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服裝賣的就是品牌。要做強一個像皮爾•卡丹這樣的品牌,與其長期艱苦創造,不如直接購買品牌許可來得快。
不過,這一模式也被認為具有較高風險。深圳藝之卉時尚集團董事長周勝覺得,品牌需要一定時間去沉淀,他并不看好中國企業去收購國際品牌的模式。周勝認為,高額的收購未必可以實現其經濟價值,收購皮爾•卡丹不一定能迅速占有中國市場,收購外來品牌不如自創品牌的根底扎實,蘊涵中國文化的本土服裝品牌不僅容易抓住中國消費者的心理,而且隨著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上升,中國服裝品牌也將被越來越多的國外消費者所認識和接受。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品牌研究所所長段淳林則認為,很難判斷收購國際品牌和本土自創品牌兩者中誰利誰弊,市場需求是多元化的,關鍵還是企業本身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途徑。
大風起于青萍末
其實,收購不是近一兩年才開始的。2007年,雅戈爾的一場億元收購,就曾在業界投下一顆重磅炸彈。
2007年11月6日,公司與美國Kellwood Company及其全資子公司Kellwood Asia Limited簽訂三方《股權購買協議》,收購KWD ASIA持有的Smart100%股權和KWD持有的Xin Ma100%股權,總計出資額1.2億美元。
公司表示,本次海外投資金額1.2億美元,投資方式為現金。其中出資約7000萬美元收購Smart100%股權,出資約5000萬美元收購Xin Ma 100%股權。收購后,雅戈爾將擁有標的公司的全部股權。KWD表示,標的公司凈資產不低于1.2億美元。
公告稱,KWD是美國的一家主要服裝企業,2006年銷售額近20億美元,在紐約交易所上市。公司以滿足顧客需求和超越顧客期望為目標,專注于從事品牌服裝設計和推廣,并通過各種渠道營銷符合特定需求的服裝產品。KWD ASIA是KWD在亞洲的全資子公司,其主營業務是投資管理其旗下各子公司。該公司控股的子公司主要分布在香港、斯里蘭卡、菲律賓以及中國內地。該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生產和出口襯衫、T恤和褲子等服裝。
雅戈爾認為,本次收購可以帶動公司現有產業的發展,促進公司襯衫、色織布業務的快速增長,對日后雅戈爾加快國際化進程將起到重要作用。
雅戈爾同時期望,通過本次收購提高公司的國際競爭力,開拓國際市場,為其國際化進程奠定基礎。
借船出海未嘗不可
收購品牌的目的是什么?
面對歐洲品牌紛紛倒閉,中國企業前往收購的時機是否成熟?
首先,真正的國際大牌不會給中國,阿瑪尼這樣的品牌是絕對不會被中國人收購走的,這是對中國服裝未來發展的一個挑戰。其次,上海中服收購皮爾•卡丹不算什么大事,皮爾•卡丹已經是外強中干,品牌價值和附加值都非常衰弱,已經成為腐朽、衰老的象征。最后,溫州和泉州民企去收購國外品牌,他們收購的什么品牌?收購的是國外三、四流牌子,甚至是很一般的設計師品牌,在國外都無法銷售的牌子。面對以上三方面,我們一定要清晰地認識到,我們去國外收購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我們要收購國外品牌,應該至少基于以下三種考慮:獲得歐洲國際品牌的知名度和文化背景;獲得國外品牌研發團隊的支持;獲得國外的市場渠道和網絡。
多項收購正在進行中
繼安踏砸3億元收購全球運動品牌“老三”FILA之后,九牧王、特步等泉州多家名企,“跟風”似的表示要燒錢到海外收購“名牌”。
“其實這些企業購買海外品牌,還是意在爭奪國內市場。”有業者分析,中國服裝行業渴望從OEM轉變為ODM,擁有海外品牌,渴望進一步爭奪國內高端市場份額。
歷來習慣相互模仿學習的泉州企業正掀起一股“傍大款”的熱潮。
“收購是公司的一個策略,有望在2010年前收購一家國外品牌。”日前特步總裁丁水波透露,公司的第二大股東、曾幫助特步上市的國際知名風投凱雷正為特步引介潛在的收購機會。
特步副總葉齊也向記者證實,目前談判已經進入到一定階段,目標是國際二線品牌,意在為特步擴寬國際視野和國際品牌管理經驗。他透露說,以時尚運動服見長的特步,此次擬收購的國外品牌也屬于運動服裝,若該品牌收購談成,將有利于特步吸取國際時尚元素。
目前的收購風也早已經不是生產型企業的特權了。3月2日,《每日經濟新聞》報道,多位國內一線明星將成為名牌連鎖折扣店經營商上海富客斯實業有限公司的股東,富客斯預計將在今年年底赴香港上市。
富客斯總裁陸強表示,該公司的第二輪8000萬美元融資業已啟動,“三年內,我們將開到30家;收購PRADA已經進入我們的日程表。”
據陸強介紹,在富客斯接下來的發展中,也會設加盟形式,但公司會在加盟店中占有一定的股份,并不是單純的品牌輸出。
別讓收購變成飲鴆止渴
一位從事服裝出口十多年的企業家,談到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中國民企收購法國名牌皮爾•卡丹”事件時說:“如果我是企業老板,肯定不花這筆錢去買洋品牌。我寧可從頭打造一個新品牌。”
何以有這樣的結論?他分析,“皮爾•卡丹在歐洲不能算是一個大品牌,現在是信息發達的時代,任何一個國人可以很容易地知道哪些品牌是真正的歐洲名牌。”
此外,從企業運營的角度而言,這位朋友覺得一個管理科學的企業,必須要考慮“投入與產出”的問題,這就要計算品牌的性價比。盡管皮爾•卡丹在國內的二、三線市場還有渠道優勢,但“花出去的錢,能不能賺回來”很值得懷疑。
雖是寥寥數語,無意之間卻戳中了“中國紡織品服裝企業急于出海”的痛處:在金融危機中淪落至“賣身”境地的海外品牌,多半已不是金字招牌。就算中國企業獨具慧眼,看到收購的價值,可是怎么收購也是個費思量的難題。
如果企業只收購海外品牌在中國的經營權,那就像是“抱養別人家的孩子,付出再多也買不來血緣關系”;如果把設計、產銷等環節全盤接收,原本精于制造的中國企業不得不在繁雜的企業管理方面“大補課”,成效如何就更難評估了。
也正因為如此,如果買“皮爾•卡丹”,就需要給它一個未來,而不僅僅是利用它的昨天。那么在當下,除了收購,還有沒有別的出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