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內衣服飾文化“肚兜”的演變歷史
自魏晉南北朝以儒學獨尊為內核的文化模式出現裂隙后,中國古代內衣文化開始了不為禮俗所拘的浪漫歲月。隋唐時期,憑借內衣的形制、賦色來袒露身體,更顯唐代內衣服飾文化的開放氣度及人文精神中精彩絕艷的異光;宋代的“理學”制約,并沒有使內衣文化黯然失色,而是以“窄、瘦、長、奇”別具中原特色,為日后的“肚兜”文化奠定了根基;明朝內衣文化中“非繡衣大紅不服”的“主腰”式內衣,更體現了當時社會風尚中“導奢導淫”的生活消費理念;清末民國,既有對傳統內衣的繼承,又有對西方內衣文化的接納,修身塑形、寄寓精神的“肚兜”藝術提升了華夏內衣的品格。
北齊的“心衣”、隋唐的“寶襪”、宋代的“抹胸”、明清的“肚兜”、民國的“束身小馬甲”,中國古代內衣都“體”現了時代的特征。從長方形、菱形、三角形、半圓形到倒花蕾形、如意形、虎形,呈現千姿百態。縱觀整個內衣文化的發展,中國古代內衣以一種朦朦朧朧、時隱時顯、含羞內斂來抒發對美、情以及身體表現的企望。
清中期
杏黃五彩繡蓮生貴子菱形綢地兜肚(紋樣局部)
民國
多色暈繡三多圓擺式米色綢地兜肚
用色彩漸變產生一種韻味與豐潤之美
民國
五彩繡麒麟送子元寶形平紋棉布兜肚
元寶兜,款式特征為護肚片的下端(腹部)另縫綴一只形似元寶的裝飾片,是兒童夏季常用的內衣式樣。“元寶”簡稱為三元,指解元、會元、狀元。兒童內衣上以此形態來作裝束,寓指成年后仕途輝煌與財源廣進。
五彩繡花蝶斗菱形綢布水田衣
一般水田衣的圖案裝飾以小面積為主,強調不同色塊面料的拼合效果。此款“水田衣”以滿地繡紋的處理不多見,紅、黃兩色作底的對稱安排,與不同圖案的不對稱繡紋統一中見豐富。
清晚期
五彩繡蝶戀花平紋布地兜肚
將蝶、花融會布局,生機盎然,以“長命鎖”來修飾頸部,渾然和諧,奇妙無比,人們借此圖案來保佑兒童長命百歲。民國初期,家庭為了祈求小孩吉祥如意,健康成長,給小孩子肚兜上鑲上“驅邪降福”的長命鎖,這是漢族的一種育兒風俗,在民國初期以后廣泛流傳。當時人們認為人有靈魂,小孩從出生到12歲之間,魂魄沒有長全,不宜驚嚇,因此需要特別保護,衣服上裝飾這種圖形也是最好的鎮魂方式。
清晚期
五彩繡如意形串珠吊掛式綢地兜肚
“如意”源自梵語阿那律,是隨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時,僧侶說教前將文抄錄其上作備忘的器物,后也常作為菩薩所持佛具,民間既作為搔背的工具也作為護身之符,由于其功廣而名為“如意”。明清時隨道教的興盛又以靈芝、祥云作為如意的形式與象征,成為祝頌的吉祥物。
整個肚兜以“如意”集一身,有“一生如意”之說。用幾個如意形態的有機組合,構成一個大的如意紋樣作為外觀結構,是一大絕妙之處。在每個如意的連接處用透明的圓珠串合而成,形散意不散,在兜肚藝術中不可多見。
五彩繡圖文好鳥枝頭復合式紅綢地胸衣
鐘鼎文“好鳥枝頭”四個大字在胸部作繡,“好鳥”應攀(盼)“高枝”,表達替女主人尋覓美好歸宿之意。前衣片圓潤,后衣片正方,應“天圓地方”之說。
清晚期
五彩盤繡福臨人間菱形藍綢地兜肚(字符紋樣局部)
福,指福氣、福運、洪福,是數千年民間最常用的求吉祥字語。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