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媒介:錦繡“互動”(1)
對于服飾而言,圖案與面料是成就其輝煌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中國漢代印染織繡技術發達,漢代史游《急就篇》就曾描繪過當時織繡品的圖案花紋: “錦繡縵純離云爵,乘風縣鐘華洞樂,豹首落莫兔雙鶴,春革雞翹鳧翁濯。”從一側面反映出漢代紋飾的生動和復雜。舒卷起伏的云氣紋,奔走于其中的祥禽瑞獸,形式優美、線條流暢的植物紋,再加上變化多端的幾何紋,漢代圖案紋飾所進行的大膽而綜合的加工,使人感受到抽象化和富于浪漫的表現手段。在這美輪美奐的紋飾間,總有一份異域情調揮之不去,那些經過浸染的花紋似在傾訴著曾經的光榮與夢想。獅子和鴕東漢連云鳥獸紋錦鳥,是中國史籍中記述頗多,在織繡圖案中屢見不鮮的,而一些西域植物紋、幾何紋的運用卻不太引入注意,可是,恰恰是它們尤使入感到西域文化對漢代服飾影響的深度稻廣度。
葡萄在前漢時代引種子內地,成為釀酒的新原料,而由此引發的震動卻遠遠超過了飲食文化本身。在服飾文化領域,葡萄紋成為一種新鮮的紋飾,被廣泛運用于織繡工藝。葡萄原產于古代波斯,在波斯人心中是豐收的象征。每到收獲的季節他們會舉行盛宴慶祝,葡萄紋飾也非常盛行。《史記·大宛列傳》提到長安城“及天馬多,外國使來眾,則離宮剮館旁盡種葡萄、苜蓿極望。”《漢書·匈奴傳》說:“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單干來朝,上以太歲厭勝所在,舍之上林苑葡萄宮。”隨著葡萄傳人中原,葡萄紋成了中原人士喜聞樂見的裝飾圖案。《西京雜記》卷一記載:“霍光妻遺淳于于衍蒲桃錦二十四匹”,同書還提到“尉陀獻高祖鮫魚、理智,高祖報以蒲桃錦四匹”。蒲桃即葡萄,說明長安城不僅種植葡萄,而且以穿戴葡萄紋錦為時尚。新疆民豐等先后出土漢代各種葡萄紋飾的錦、繡、綺,可見其流行的程度。
漢代服飾上的幾何紋,以雙菱紋最為流行,這種紋樣是由一個大的菱形兩角附以小菱形組成,因為它又像耳環的樣子,所以也稱懷紋。在織物上,菱形紋和織造方法有關,織物采用經緯線交織點形成斜線的斜紋組織,適于表現各種斜線組成的菱形的圖案。巧合的是,在古代波斯菱形是王室喜歡的標記,它用來表示馬匹或其他有角的動物,借以顯示身份與等級。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對鳥紋綺”就是一件十分完美的中西合璧的的藝術品。它的圖案紋飾以極為自由的寬邊菱形作為四方連續的構架組成,菱形邊線內織著中國傳統的“回”紋圖案,而整件作品的圖像又是由對舞的雙鳥和兩兩相對的卷草紋呈條狀展開。對舞的雙鳥當系鸞鳥或舞鶴,作為寫實的對象也可能是西域的鴕鳥。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