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影響下 棉花深陷泥潭單日拋儲3萬噸
在最近政策的影響下,棉花的市場并不樂觀,在這種情況下,眾多商家都開始拋售儲備的棉花,單日最高拋售量達3萬噸。
出庫受阻疊加拋儲量不及預期,最終引發了儲備棉銷售價格、期棉價格的雙雙上行。不過從上周開始,儲備棉成交情況開始有所好轉,連續一周單日成交量超過3萬噸。
棉花市場的“政策市”特征已越發明顯。
近期,河南紡織行業協會向國家發改委發出“求救信”,提出增加國儲棉投放力度、查處惡意炒作儲備棉企業等建議。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自上周以來,國儲棉單日拍儲量已重回3萬噸水平,較7月上旬小幅增加,而這一趨勢或有望得到延續,18日儲備棉計劃拍出量再次超過3萬噸。
或許是受到國儲棉“放量”影響,昨日期棉小幅回落。截至18日收盤,鄭棉主力CF1701報收15765元/噸,下跌0.97%。
不過從期貨持倉上看,多頭資金尚未有撤退的跡象。數據顯示,繼15日增持4736手多單后,華信萬達期貨席位18日再減4230手空單。但是經過連續上漲,多空雙方態度開始趨于謹慎,當天CF1701合約總持倉下降了5.4萬手。
究其原因,與仍高企不下的儲備棉成交率不無關系,進入7月后儲備棉日成交率均為100%,下游需求仍未得到滿足。由于棉拋儲成交情況短期內左右了棉價的波動,也使得棉花市場陷入到了“政策市”。
國儲棉倉庫“摸底”
對于下游紡企“無棉可紡”的困境,業內人士多將其歸咎于儲備棉的出庫環節,以及低于預期的拋儲數量上。
“由于今年儲備棉出庫需每包進行檢驗,工作量巨大,拖慢了公檢速度,同時儲備棉出庫,也使得倉庫的倉儲費收入減少,部分倉庫還存在著故意拖延出庫的情況。”河南紡織行業協會秘書長李繼鋒7月15日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四川一家國有棉紡企業人士7月18日也指出,當初儲備棉入庫,一天可以達到8萬噸,但是現在出庫有時還達不到3萬噸。
位于安徽的九陽物流有限公司,是中儲棉的社會承儲倉庫之一,目前擁有6萬多噸的儲備棉庫存。根據中儲棉的安排,九陽物流今年將負責5000噸的儲備棉出庫工作。
“現在倉庫的儲備棉公檢工作已經都完成了,但是還有2000多噸沒完成出庫。”該公司業務負責人劉建偉7月18日告訴記者,這是因為貨主的提貨單還未到手,所以棉花暫時仍留在庫房中。
據劉建偉介紹,國儲棉從競拍到繳納保證金,再到開票、提貨等環節,大概需要二三十天的時間才能走完,儲備棉出庫的速度可想而知。
對于是否存在故意拖延,劉建偉表示,“倉儲費收入減少肯定是無法避免的,但是拍儲的政策既然已經下來了,終究是拖延不了多久的,5000噸對我們倉庫的影響也比較有限。”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國儲棉每年的倉儲費用為100元/噸。換言之,此次出庫后,九陽物流年收入將減少50萬元。
河北衡水棉麻總公司的情況與之類似,雖然公檢尚未結束,但是整體進度也相對比較穩定。
“規定的任務量是每天公檢400噸,從5月3日開始拍儲以來,公司一直都是按照這個量在走。”該公司相關負責人7月18日告訴記者。
中儲棉天津直屬庫人士7月18日告訴記者,“近期公司集中調派了一些人手,相比于前期,公檢的速度有所提升,同時也將能開的庫全都開了。”
進一步追溯到競拍環節,此前儲備棉單日成交量多在2萬噸左右。
據統計,6月17日至7月5日,僅有3個競拍日儲備棉成交量超過3萬噸,其余時間多維持在2萬噸或者更低的水平。
出庫受阻疊加拋儲量不及預期,最終引發了儲備棉銷售價格、期棉價格的雙雙上行。不過從上周開始,儲備棉成交情況開始有所好轉,連續一周單日成交量超過3萬噸。
“擠牙膏”式拋儲背后
按照今年發布的《關于國家儲備棉輪出有關安排》,正常情況下每日儲備棉掛牌銷售數量不超過5萬噸,同時若儲備棉競價銷售成交率一周有三日以上超過70%,還將適當加大掛牌銷售數量。
但是在實際拋儲過程中,銷售數量卻遠遠低于規定的給5萬噸,這成為了本輪棉價飆漲的最核心邏輯。那么拋儲量遠低于市場預期,是否另有隱情?
實際上,在2011年至2014年期間,為了穩定棉花生產,國儲曾連續三年對國產棉花進行收儲,2011年收購價為19800元/噸,2012年和2013年收購價均為20400元/噸。
截至今年5月拋儲前,國內儲備棉數量仍高達1100萬噸,按照每噸2萬元的價格估算,其占用的資金規模也高達2200億元。
“棉花儲存時間過長,品級也會下降,所以在出庫時,會按照一定標準對其進行折價。”鄭州某期貨公司產品研發人員7月18日告訴記者,同時加上資金成本、倉儲費用,國儲棉的真實成本要遠高于2萬元。
但是,2011年2月開始,國內棉價連續5年下跌,期棉價格從最高時的34870元/噸一路跌至9890元/噸,當時用于棉花收儲的財政資金大幅縮水,而棉價上漲則無疑有利于減輕財政資金的損失。
自2014年開始,國家放棄了棉花臨時收儲政策,改為對農戶進行直接補貼。而關鍵問題在于,主產區新疆與內地產區的補貼政策不一致。
“內地棉最高每噸補貼2000元,但是新疆棉補貼卻沒有設置上限,于是也出現了內地棉農將棉花運到新疆去賣的情況”,李繼鋒介紹稱。
在上述背景下,內地棉農種植積極性嚴重受挫,種植面積更是連續三年減少。以2015年為例,全年國內棉花總產量560.5萬噸,比2014年下降9.3%。今年的情況仍未有所好轉,內地棉主產區黃河、長江流域播種面積再次大幅減少。
其根本原因便在于,棉價持續下行,導致棉農種植收益下降。照此趨勢,棉花也存在成為第二個大豆的可能,高度依賴對外進口,而棉花恰恰又是重要的戰略物資。
解決上述問題最直接有效的辦法,便是拉動棉價上漲,以此提高棉農種植積極性。
“紡織行業利潤率很低,一般只有幾個點,主要還是靠規模取勝。”成都一位化纖行業人士7月15日告訴記者,由于國外棉紗價格低于國內,這使得近年來國內紡織品出口承壓。
同時,國內正處于產業升級階段,不排除國家“棄卒保車”。這并非沒有先例,2009年棉價上漲期間,國家發改委便曾傳達過先“保棉農”、后“保紡企”的思路。
“此前貿易商是被禁止參與國儲棉競拍的,但是現在限制取消了,放貿易商進來的目的是什么?無非就是抬價。”上述化纖人士認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