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利集團華麗轉型:“新絲路”上的新思維
公益創新:絲綢文化與百姓生活對接
隆冬時節,品味博大精深的絲綢藝術,感受來自絲線間的溫暖和舒適,別是一番體會。12月8日下午,杭州萬事利絲綢文化博物館吸引了來自杭州市青年企業家協會會員前來參觀,該博物館的落成,是萬事利集團整體搬遷至杭州市天城路68號萬事利大廈之后打造的又一扇絲綢文化窗口。
“該系列藝術品在全世界也僅有幾套,確實難得一見,”在萬事利高新專利技術復原流失海外百年之久的敦煌藏經洞千年古絹畫前,聽了講解員的詳細介紹后,參觀的人們發出這樣的感慨。
面積1500多平方米的展館是中國絲綢文化的高度濃縮,收藏了包含明、清、民國等時期的2000余件絲綢文物,集中展示了絲綢和漢字、四大發明的淵源,絲綢對民俗的影響以及與皇室的密切關系。在“絲綢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館”,“四大名繡”和“四大名錦”傳統絲綢技法,通過《父親》、《蒙娜麗莎》等一幅幅肖像作品形式呈現了出來,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杭羅”作品及織造工具也被陳列其中。
談及展館內收藏的《圓襟風華·紅粉佳人》絲瓷套裝,萬事利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屠紅燕道出了該作品的淵源:在去年的海峽兩岸企業家峰會上,萬事利與臺灣法藍瓷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雙方探索將絲綢、陶瓷融合起來,從而打造全新的文創產品?!斑@可謂絲綢技藝與瓷器的跨界組合,不只是兩種文化在藝術上的融合,更是兩岸文化同根同源的最好例證?!蓖兰t燕如是說。
目前,位于下沙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萬事利絲綢文化創意產業園內的絲綢工業博物館也在積極建設中,與絲綢文化博物院的倚重“文化”相比,下沙絲綢工業博物館則以展現古代、近現代絲綢技術演變及絲綢產品歷史更迭為主,堪稱絲綢“武功”的集合。一“文”一“武”兩座博物館將全景展現中國絲綢技藝之美。
“兩座博物館均向社會免費開放,我們還將和省臺辦、市臺辦保持密切聯系,不定期組織港澳臺同胞前來參觀,與各級院校對接,將博物館開辟為各類學校的第二課堂,讓不同年齡的學生更直觀地感知我國絲綢文化的博大精深。”屠紅燕表示。
以絲綢博物館為載體,用公益的形式展現絲綢魅力,拉近絲綢與普通百姓之間的距離,致力于傳播絲綢文化,是萬事利勇于擔當社會責任、強化品牌建設的又一創舉。
多元融合:探索傳統產業的國際化之道
萬事利深入挖掘傳統絲綢的文化屬性,不斷探索絲綢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用屠紅燕的話說,“如果沒有對絲綢文化持續不斷的挖掘,萬事利不會走到今天。”作為浙江省“三名”企業首批試點單位,近年來,萬事利在由傳統制造到文化創造、再到品牌塑造的轉型升級中,積極擁抱社會變革,以國際化的視野,不斷為傳統絲綢注入新的時代元素。
收購法國百年絲綢名企MARCROZIER、引進愛馬仕絲綢CEO、吸引來自法國以及我國海峽兩岸的藝術家、設計師,萬事利以開放的胸襟,廣泛吸收全球范圍優秀的絲綢藝術,為萬事利品牌國際化之路奠定了基礎。
在今年的APEC會議上,由萬事利集團首次提出的非遺工藝宋錦、海水江崖紋及中華立領、盤扣等多項設計創意出現在各國領導人的著裝上,也使與會者感受到了濃郁的中國氣質。據萬事利集團參與APEC領導人服裝的創意設計團隊介紹,公司去年12月接到2014APEC籌備工作領導小組的邀請函后,便集結宋錦、緙絲、云錦等十余位大陸絲織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及海峽兩岸頂尖設計師開始了設計工作,最終從全國2000余家設計單位中脫穎而出,入圍APEC領導人服裝終審。這也是繼2001年上海APEC峰會上“絲綢唐裝”在國際舞臺大放異彩后,萬事利再一次引領中國絲綢走到了世界前沿。
近段時間,《紅樓夢·絲綢密碼》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熱播,引發社會各界關注。節目主講人是我國首位登上該舞臺的企業家——萬事利集團總裁李建華,他用獨特的視角為觀眾解讀《紅樓夢》,解讀中國絲綢文化,被譽為是2014年《百家講壇》所有節目中最“好看”的一期;而在萬事利首創的手機移動電商平臺“中國好絲綢”及天貓、京東等互聯網平臺開通的萬事利絲綢旗艦店,則為年輕人了解萬事利和萬事利絲綢產品搭建了一個更為時尚、高效、便捷的溝通平臺。
集團整體進駐杭州天城路總部大廈,意味著萬事利站在了新的發展起點?!拔{國際人才,為產品注入新元素、新技術,創新絲綢文化傳播形式,帶領中國絲綢走向世界,對致力于打造百年名企的萬事利來說,是今后努力的方向。”屠紅燕信心滿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