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棉企謀求轉型 產量PK面積
相較河北棉市基本停滯而言,山東可謂是半斤八兩,往年棉市熙熙攘攘,一片繁忙景象,如今卻是極度冷清,少人問津,盡管姍姍來遲的內地補貼政策已出臺,卻依然難挽棉花頹勢。整個棉市表現的有些風平浪靜,不知是暗流涌動,還是波瀾不驚。難道棉農、棉企真就不關心這個補貼嗎?帶著這些疑問,中國棉花網記者連線了山東地區的相關人員,從而一探究竟。
關于內地棉補政策的具體內容,這里不再贅述,以面積粗算一下,平均每畝棉田能補貼150-200元,看似不少,但仔細計算,卻發現這些補貼款猶如杯水車薪,激勵效果并不明顯。山東臨清縣某棉農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畝地可以種一季小麥和一季玉米,總收入在3000元以上,而且從種植到最后采收都是機械化,方便、省時、省力,并且受天氣影響較小。而種植一畝地棉花,以40%衣分、收購價格3.2元/斤、籽棉單產500斤/畝計算,植棉總收入也就在1600元,與小麥、玉米差距較大,孰優孰劣,棉農一目了然,補貼200元錢,能起到作用嗎?該棉農表示,現在的農村以老人、婦女居多,植棉又是個體力活,不像其他作物可以使用機械作業,棉花從種植到采收,全部依靠人工,費時費力,青壯年都有些吃不消,何況老人和婦女呢。
山東菏澤市巨野縣也是面臨同樣的問題。據該縣某棉企負責人介紹,巨野縣是山東地區產棉大縣,去年全縣植棉120萬畝左右,今年不到100萬畝,下降幅度很大。當地棉企為了生存,使出渾身解數求轉型,有10%的企業轉型做大蒜加工產業,60%的棉企遠赴新疆承包生產線加工皮棉,剩下40%的企業則是等待時機開秤收購。
據了解,目前山東省以面積補貼的呼聲更高一些。該棉企負責人表示,無論按面積還是產量補,都有其弊端,比如按照面積補貼,一是棉花種植面積的準確申報問題,可能會出現虛報現象;二是如果補貼發放給土地所有者,那么承包土地植棉的農民是得不到補貼的;三是會導致今后只種棉花而不注重生產管理的問題。而以產量補貼,最大的問題就是前期棉農交售籽棉無票據,巨野縣棉花交售進度在10%左右,如果照此進行,這10%的產量就會拿不到補貼。此外,還有棉花交售的問題,山東省以往慣例都是棉農將籽棉交售給棉花經紀人,再由經紀人收集到一定量后交售給棉企,如果按照產量來補,這一環節如何打通,是禁止還是給其提供開具票據的權利?
看似二選一,實則是一個艱難的抉擇,留給政府制定細則的時間已不多,如何權衡,則考驗著政府的智慧和決策力。
然而對于棉農來說,更多的是在考慮以什么形式補、何時補以及怎么補的流程問題;棉企則像獵物等待目標出現一樣,時刻保持著警惕,靜待棉農以及市場對政策的反饋。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