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鄉一印染企業張榜請鄰居挑刺
印染企業往往給人“不干凈”的印象,環保監督也令不少印染企業頭疼。
桐鄉濮院,一家印染企業卻敞開大門,花錢聘請周圍居民當環保監督員。“向全社會招聘3名環保監督員,如果發現本公司存在生產不規范、漏排、超標排放等問題,或者提供節能環保金點子,獎勵500元到1000元。”這樣的啟事貼在博森織染(嘉興)有限公司廠區門口。
建造污水處理池居民意見非常大
9月26日,濮院鎮的陸敏收到了“博森織染”發出的500元獎勵。
陸敏的家在“博森織染”邊上,她的意見是,生產噪音太大,影響休息。接到投訴,公司承認問題,安排工人對車間作了隔音處理,并將獎金送到她家。
相比獎金,噪聲小了,陸敏更高興,她說:“兒子在外地讀書,以前假期都不大愿意回家,說太吵。跟他說噪音小了很多,他跟我說這個長假要回家。”
公司總經理蔣宋炎說,公司去年年底投產后,周圍居民意見很大,投訴舉報不斷,所以才有了招聘環保監督員的想法,“也是把自己解剖好‘曬’給所有人看,讓自己退無可退。”
去年年底,“博森織染”與濮院鎮內另外兩家印染公司合并,公司仍叫“博森織染”,生產規模也相應擴大,周圍居民擔心,新“博森織染”帶來的空氣污染會影響到他們的生活。
此外,由于桐鄉市開展印染行業專項整治行動,要求印染企業必須建污水處理池,污水經過初步處理后才能納入管網。因為擔心污水池會產生臭氣,周圍居民更加不滿了。
萬邦民的家就住在廠區后面,與“博森織染”的生產車間只有一路之隔。他說,新的“博森織染”剛剛投產時,臭味真的非常大,也找企業溝通了很多次。
臭氣尚未完全消除計劃投入千萬治臭
蔣宋炎說:“其實根據第三方檢測機構和環保部門出具的檢測意見,我們已經達到能夠敞開排放的標準。”但他也表示,當時有臭氣也是不能否認的。“將心比心,我自己和我們的工人也在廠里工作,也在聞臭氣,也不好受。”
蔣宋炎表示,酸臭味主要是生產過程中冰醋酸揮發產生的,對人體健康沒有影響,但是人聞到確實很難受。“如果有可能的話,我們將來希望能把整個廠區都圍起來,讓味道全部處理后再排出去。”
針對臭氣,“博森織染”先期投資了200萬元,在一個車間安裝了空氣處理設備,用光氧原理除臭,這套技術是“博森織染”向大型醫療企業“取經”來的。蔣宋炎表示,設備現在還在試運行,如果效果好,最遲明年年底前所有車間安裝除臭裝置,總投入1000萬元,相當于公司年產值的十分之一。
企業在污水處理池上也安裝了污水池除異味裝置。
記者在企業實地采訪時,在污水處理池和安裝除臭裝置的車間附近,沒有聞到刺鼻的臭味。工廠的西南北三側聞不到臭味,工廠東側有,但不是居民區,所以也沒有居民投訴臭氣。蔣宋炎表態:“空氣處理裝置一定會在全部車間安裝,這也是對我們的工人負責。”
居民不服怎么辦企業掏錢請機構檢測
據了解,周圍居民對企業意見最大的時候集中在今年6月,現在已經很少聽到居民反對的聲音。
為什么還要招聘環保監督員呢?
“我們也在想辦法,怎么能盡可能和周圍居民和諧相處。”蔣宋炎說,企業目前肯定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改正。“希望通過監督員這個形式,幫助我們發現問題,盡管我們招3個人,其實所有人都能給我們提意見,包括我們自己的員工。”
怎么能夠保證居民提出的批評和意見能被采納呢?副總經理汪東曉表示:“我們也考慮到了,居民的合理意見我們肯定會采納。居民如果不信任,可以自己請第三方權威檢測機構來,檢測費用由公司承擔。”
蔣宋炎還表示:“獎勵資金沒有限額,多多益善,如果花這種小錢,能讓我們發現大問題,很值得。”
對于企業的這些做法,周圍居民也漸漸理解了,“現在臭氣已經沒有以前那么濃了。”萬邦民說,“企業投了這么多錢,不可能說搬就讓他搬走了。只要盡可能減少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我們也可以接受。”
對于環保監督員這個形式,萬邦民表示,“企業是不是把環保做好了,我說了也不算,也要聽別的居民的意見。”
記者手記
過得了環評關,還要過百姓的鼻子關
作為毛衫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印染行業一直是桐鄉毛衫產業發展壯大的助推劑。
隨著“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印染行業整治也成了桐鄉不容回避的問題。濮院鎮副鎮長吳偉東說,濮院自去年以來對全鎮印染、化工兩大行業進行全面整治。經歷過“關、停、并、轉”的考驗,32家印染企業關停13家,入園1家,整治提升18家,為印染行業整治帶了個好頭。
不可否認,杭州都市圈內像“博森織染”一樣的印染企業還有不少,有不少企業的排放符合了標準,過得了環評關,但是,過不了人民群眾的鼻子關。
“博森織染”這樣能主動自加壓力的企業,令人點贊。
不過,對于以利潤為第一追求的資本,我們也難免會擔心,用這種形式作個秀,用一些小恩小惠拉攏部分“刺頭”,或者安撫一些意見特別大的群眾,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所以,我們也特別希望,類似的舉措,能真正找問題解決問題,錢花在找問題上的不多,花在解決問題上可就相當多了,以“博森織染”為例,年產值的1/10投入治環保,差不多一年利潤都進去了。
不過成本雖高,長遠看,還是值得的,也是應該的。
同時,我們也期望各地環保部門在標準之外,是不是也可以多多關注人民群眾的實際感受。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