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研討打造首個絲綢文化產業創意園
這里世界服裝鞋帽網的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南充將打造首個絲綢文化產業創意園。

創意園效果圖
“天上取樣人間織,滿城皆聞機杼聲。”這膾灸人口的詩名,就是對唐宋時期南充生產綢、綾、錦、絹、絲等的形象寫照。如何留存絲綢文化和工業文明的記憶?8月1日,南充文聯、南充六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聯合舉辦研討會,南充市政協副主席、民建主委程衛東及來自成都、南充、達州的專家、學者及企業家參加研討會并達成共識:依托中國存續時間最長的絲綢名企的歷史遺存,打造南充市首個絲綢文化產業創意園,并將其打造成南充城市新的文化名片。
中國絲綢工業的活化石在南充
在研討會上,據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任立榮介紹,據《華陽國志》記載,周初,今南充、西充、南部、閬中等地所產蠶絲織物已經成為周王朝貢品。秦漢時期,各縣令皆勸課農桑,絲綢業一躍成為南充社會經濟的一大支柱。此后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南充這塊廣袤土地上,到處呈現出一派栽桑、養蠶、繅絲的繁忙景象,“1912年,著名民主人士張瀾與留日實業家盛克勤在南充共同創辦工廠,首開機器繅絲、織綢先河,該廠后來演變為六合集團。該集團現在依然屹立不倒,成為中國存續時間最長的絲綢名企,因此被稱為‘中國絲綢工業的活化石’。”
南充,特別是六合集團絲綢文化厚重,業界影響廣泛。2005年3月,南充獲得“中國綢都”稱號。當時,全國共有7個“中國綢都”,除南充外,分別為杭州、蘇州、湖州、嘉興、吳江、無錫。南充是中國西部唯一的“中國綢都”。
研討會當天上午,與會專家、學者參觀了廠區保留完好的百年四合院、民國時期的青磚繭庫、上個世紀50年代初修建的青磚木板房職工宿舍、80年代修建的職工電影院、100歲高齡的古桑樹等。“100年的生產車間、職工宿舍、倉庫、桑樹等實物資料,薈萃在一個尚在生產的絲綢企業廠區,在全國也是獨一無二的。”與會專家、學者也驚嘆不已。
呼喚南充絲綢文化產業創意園
南充方面決定:利用絲綢名企的歷史遺存,打造以絲綢文化為主題、多元文化交融的中國綢都南充絲綢文化產業創意園。日前,在西華師大美術學院的支持下,絲綢文化產業園概念設計出爐。
記者發現,該創意園設計方案顯示,其定位為西部絲綢文化發祥地、南方絲綢之路零公里、中國絲綢工業活化石。西華師大美術學院設計系副主任匡斌權表示,未來的這里,還將是中國絲綢文化創意的硅谷。
據悉,南充絲綢文化產業創意園位于南充市高坪區都京鎮內,一期投資4.5億元,占地170畝,將建中國綢都絲綢博物館、名桑園、蠶種館,利用閑置辦公樓、廠房和生產場地,打造集絲綢文化藝術沙龍、現場參觀、生產體驗、絲綢精品展示等于一體的特色景點。
對未來的絲綢文化產業創意園,各位專家、學者各抒己見,提出自己的建議。原成都理工大黨委書記、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馮文廣認為,民國時期的工廠是絲綢文化產業創意園的亮點,要豐富民國時期文化內涵;四川文理學院黨委書記李萬斌稱,絲綢文化產業創意園要體現巴文化、蜀文化和絲文化;原南充市文化局局長郭憲偉認為,要處理好創意園和生產的關系,要保護好工業遺存,要大氣魄、大手筆。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南充著名作家魏繼新希望,把創意園建成集旅游、生產、文化于一體的園區。南充市委黨校教授宋先鈞認為,當準確定位,突出絲綢文化元素,展示工業文明。南充市繭絲辦主任李偉說,建絲綢文化產業創意園具有創新性,明年南充市將迎來“中國綢都”掛牌十周年,南充還將舉辦“中國絲綢國際博覽會”及相關高峰論壇,相關方面要力爭使絲綢產業創意園得到國、省項目支撐,并盡快落地實施。在現場南充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周杰峰還為創意園贈送了一幅書法作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