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環境、新生態便利店崛起良機?
通俗地說,這是電商新勢力折騰的10年,實體零售商被迫尋找新出口。2013年,除購物中心獨善其身之外,國內主流百貨、大賣場遭遇業績下滑或閉店重創。這包括沃爾瑪、卜蜂蓮花、太平洋等外資零售品牌。此外,物業租金、人力、融資等經營要素成本普漲,導致實體零售商腹背受敵。
這與便利店市場有何關系?“東西賣不掉”,傳統商家總得琢磨個“為什么”:商品資源高度雷同背景下,論品類總量,它拼不過阿里系電商云集的百萬網商;論價格,它拼不過“燒錢”的京東、唯品會。相較可行的突圍路線,就是開發超級購物中心(常規為10萬平方米以上)與便利店。
兩個業態聽似風馬牛不相及,卻享有同一特色:服務性強、體驗感足,電商平臺短期無可企及。但現實中,并非所有零售商都玩得起購物中心。更何況,土地、物業資源供應量是瓶頸。
于是,2014年度,中國便利店市場進入空前投資高潮。而O2O商業模式“試水競賽”,客觀上更推波助瀾。
當前,便利店市場凸顯三股核心勢力:其一,既得利益者。日資三巨頭(7-11、全家、羅森)、喜士多(隸屬大潤發)、OK便利(美資)、蘇果(隸屬華潤)是典型代表,他們加速在全國跑馬圈地;其二,傳統零售商強勢轉型,如“華南虎”天虹集團,7月20日在深圳開設第一家便利店“微喔”;其三,電商自建與扶持勢力,如順豐速遞的嘿客、京東聯手山西唐久。
在此變局下,河南便利店領域早已暗流涌動。
在嘿客與U+下手前,丹尼斯在鄭東新區已試水寫字樓便利店新模式。而正道思達則已改造及新增24小時便利店60個。巧合的是,兩家公司均將2016年設為“控制便利店市場”的關鍵節點。
支撐新舊勢力角逐便利店行業的機會,無疑是鄭州的城鎮化升級與道路升級。比如,城中村“銳減”、道路改擴建,意味著便利店的“克星”夫妻店被大量洗牌;又如,伴隨鄭州城市經濟發展的次生文化在無限度放大;還如,市區交通坐車難、停車難,讓很多人更在意“時間成本”。
新舊勢力的資源稟賦各有千秋,對商業模式的創新也各有高招,但考驗競爭者實力的,既是打“巷戰”的真功夫,又是從單一渠道商升級為綜合化平臺商的變形功底。比如,四川紅旗超市的大數據、商品展示、新品推薦等模塊化服務項目,“從前臺賣貨轉為全鏈條獲利”,值得河南零售商深刻學習。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