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紡院:促進了行業技術革新和區域經濟發展
鹽城紡織職業技術學院憑借“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三級平臺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獲得2012年度紡織之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從2006年確定這項教改,到2012年獲獎,6年間學校通過教學評估、建立創新實驗基地、與悅達集團合作共建“悅達學院”等內容,逐步完善這套人才培養模式,摸索出紡織高職人才培養的新路徑。
鹽城紡織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張榮華詳解了這套三級平臺模式是如何為師生、校企建立多維合作空間的。據介紹,三級平臺建設即通過深度校企合作和校企聯盟方式,建立校內“生產性的實訓工場”、“校外緊密型實訓基地”和“校企共建式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實施工學結合、融“教、學、做”于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造就高素質高技能人才。
工學結合的三級平臺如何建立?
校內生產性實訓工廠
學院利用國家及省財政資助的資金,并自籌資金3000萬元,在合作企業的大力支持下,建成國家級和省級重點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實訓工廠)50個,各類專業實驗實訓室100多個。校內生產性的紡織、服裝實訓工廠可以進行紡紗、織布和服裝設計與制作,從設計、生產、管理等形成了若干崗位或崗位群。
在校內實訓工廠的建設中,根據現代企業的運行模式,做到“三引”:一是設備與技術從合作企業引進;二是引入合作企業的先進管理與運行機制。實訓工廠負責人、車間主任直接從企業引進,實習指導教師或聘請、或由企業直接委派優秀的技術人員擔任。三是引入優秀的企業文化,使之與學校文化交融。車間即教室,學生即員工,學生在校內實訓工廠期間,考核與評價的主體是學校,學生技能掌握及綜合運用的程度是質量評價的核心。
校外緊密型實訓基地
為提高學生在校外實習的質量,學院從100多家合作企業中,重點選擇35家區域內龍頭骨干企業開展長期穩定、密切的合作。
一是學校與企業簽訂合作協議,明確雙方的責任與義務。二是加強學生實習的領導與考核工作。在每個實訓基地建立由學院和企業部門負責人、車間主任和實習教師、工人技師組成的三級管理小組,對實習進行統籌規劃、統一管理,校企聯合育人。
校企共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鹽城紡院與江蘇悅達紡織集團等企業合作建設“江蘇省生態紡織工程研發中心”和“江蘇省染化料工程研發中心”,“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建設遵循“投入多元,資源共享”的原則。中心內還有若干個以專業教師或項目命名的工作室。專業教師通過自己的工作室或設計室,加強了與企業的聯系和合作。
一方面,教師在教學時能以企業真實的生產工藝為主線,以實例、案例為核心進行案例式教學;另一方面,能夠帶領高年級學有余力的優秀學生研究解決企業生產實際課題,讓學生參與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工作,使學生掌握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方法和手段,掌握技術和產品研發的思路和途徑。
錘煉雙師型隊伍 促區域經濟發展
張榮華表示,這樣的實踐平臺真正實現了校企合作互惠多贏的效果,有效實現校內外多種資源的有效整合,促進了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革新及服務社會功能拓展與提升。首先,它有助于學生理論知識的鞏固、技術技能水平的提高和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其次,學校不僅能借助企業先進的生產設施與設備有效實現教學目標,而且能享用到現代企業特殊的生產性、管理性、經營性資源,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最后,企業在合作中也有所得,在對廉價的人力資源有效占有的同時又能獲得一定的智力支撐和技術支持。
全新的教學模式也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2010年學院被評為江蘇省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
對于持續性的教改而言,三級平臺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推動了學院“雙師結構”團隊的建設,切實錘煉了"雙師型"教師隊伍。
更為重要的是,學院依托擁有的國家級紡織行業特有工種技能鑒定站等,開展擋車工、設備維修工等10多個工種的中高級技能考試與鑒定;以“訂單培養”為切入點,為企業輸送各類人才,極大地提高了企業員工的素質;依托工程研發中心對企業開展技術服務,為企業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多項科研成果獲得省市級科技成果獎項,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促進了行業技術革新和區域經濟發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