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紡織服裝機械行業人才匱乏嚴重
只有當一名優秀的技術工人能夠得到社會各界的充分尊重,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才愿意當技工
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北京最缺哪類人才?是職業經理人、高級翻譯,還是外企白領?都不是。北京市職業介紹服務中心日前統計二季度319家職介機構的數據時發現,裁縫成了京城勞動力市場最缺的人才,北京市各單位需求2586名裁縫,求職者卻僅有326人。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換服裝的頻率也在加快,加上我國生產的服裝在國際市場上頗具競爭力,導致裁縫在大部分城市的勞動力市場上供不應求。某培訓技術學校曾經免費培訓縫紉專業的學生,半年后這批還未結業的學生就被一家服裝企業以每人500元的補貼費預訂一空,此后上門來招工的企業依然絡繹不絕。裁縫工的收入也在抬升,一些城市服裝企業縫紉工的平均工資水平已達1500元以上,技術較好的熟練工突破了3000元。
北京最缺“小裁縫”,是技能人才緊缺的集中反映。北京市職業介紹服務中心統計還顯示:二季度勞動力市場上職高、技校、中專技能型人才缺口巨大。不獨服裝行業,印刷業、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機械等行業也都面臨著技工短缺的窘境。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6年公布的數字表明,目前2.7億城鎮從業人員中,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以及具有相當水平的技能勞動者只有8720萬人,占從業人員的33%。包括高級技師、技師、高級技工在內的高技能人才約1860萬人,占技能勞動者的21%。
技能型人才的緊缺,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制約作用日益凸顯。據報道,目前我國高檔數控設備的利用率不到30%,有的甚至不到20%,高檔數控設備的許多功能發揮不出來,主要原因是操作人員沒有掌握要領,不會使用。
因此,破解“技工荒”,首先應當創新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在全社會營造一種崇尚技能型人才的氛圍。各級政府部門和企業必須在政策、制度、措施等層面著力,構建和完善技能人才的評價、培養、使用和激勵機制,激發技能人才的創造活力。在職業教育發達的澳大利亞,一個優秀電工的收入并不比一個教授的收入少,也不會因職業差別而受到歧視。只有當一名優秀的技術工人能夠得到社會各界的充分尊重,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才愿意當技工。
其次應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政府應起主導與引導作用,企業、行業則要積極參與進來,創新培訓機制。要密切與相關企業的聯系,深化與相關企業的合作,爭取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全過程,培養適應企業需要的高素質勞動者。
此外,不能忽視對進城務工農民的技能培訓。目前全國已有1.4億農民進城務工,還有1.5億農民需要轉移。對農民工的培訓要注重實用性和規范性,綜合運用財政扶持政策和競爭、激勵手段,進一步調動農民工、企業、教育培訓機構、行業的積極性,讓更多的農民工成為合格技工。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