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廣州奢侈品店為何不多
廣州人均消費水平全國第一,“最佳商業城市”全國第一,但奢侈品店數量排第九……這組排名看起來是奢侈品消費拖了后腿,其實反映了廣州人身處“千年商都”,見慣浮華之后的平淡。
中國人愛講面子,以至于“Mianzi”成了外國人來華做生意必需掌握的要領,但廣州人有些特殊。昨日報載,廣州人均消費水平全國第一,“最佳商業城市”全國第一,但奢侈品店數量排第九……這組排名看起來是奢侈品消費拖了后腿,其實反映了廣州人身處“千年商都”,見慣浮華之后的平淡。
“千年商都”的名號不是靠零售業發達掙來的。所謂行商坐賈,狹義的“商”特指批發兼物流業。廣州歷來是舉世矚目、眾商云集的貿易中心,當代廣州的功能被香港分流了大半,珠三角由單一中心變成“啞鈴型”的雙中心,香港對外,廣州對內。廣州似乎失去了國際大都市的榮光,不過仍有粵語可充當歷史見證?,F在海外華人社區粵語之標準,足以令廣州人臉紅。
內地一些城市的奢侈品零售店數量超越廣州,不僅反映消費者愛面子,也說明商城的業主愛面子。由于國內稅率高企的原因,光靠那些愛慕虛榮的消費者,其實支撐不起多少奢侈品零售店。國際品牌店不少是商場業主貼錢請來撐場面的,有面子沒實惠。近年熱炒的“奧特萊斯(OUTLETS)”可謂這種模式的極致,但紅火的似乎不多。那些愿被商城爭來搶去的品牌,實際上是在消耗品牌價值,或者說本來人家就不是奢侈品。奢侈品零售是一定要扎堆的,類似富人扎堆而居。培育出一個奢侈品零售店扎堆的區域不容易,昨天在環市中搞一個,今天在天河路搞一個,明天跑去黃埔搞一個,那是違反商業規律的。除了天河路商圈,其他零售網點再大型,也只能覆蓋周邊地區,難以面向全廣州,更別提全國,甚至海外消費者。
隨著大型商城越建越多,業主對國際品牌的爭奪已經降低到了二線三線品牌,超出了奢侈品的范圍。這些看似不正常的現象,反映了國內市場對商業品牌的饑渴。十七、十八世紀,中國貨對于西洋人,就像今天西洋貨對于中國人。廣州有著生產和經營奢侈品的光榮傳統,現在缺的不是技術,而是文化上的自信。國人崇拜外國奢侈品,反映了對外國文化的仰慕,奢侈品基本上是文化產業的衍生品。外國的奢侈品店開進了國內,等于是外國文化的櫥窗。我們不能排外,但也不能媚外,廣州奢侈品店數量排第九,從某種角度說明廣州人文化上比較自信。政府的工作應是培育本土文化,為本土品牌升級創造條件。那些白云機場帶來的國際中轉客人,無疑對廣州土特產的興趣遠超全球開店的大品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