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年老牌紡織廠蘭雁負債25億 淄博市介入救贖
“‘蘭雁’是一個有著57年歷史的老紡織廠,我家有兩代人在廠里做過工。如果企業度過不了危機、不能歸還職工集資款,不僅我面臨著失業,家里兩代人的積蓄也成了泡影。”說起眼下企業的困境,淄博蘭雁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蘭雁集團”)老職工宋明(化名)懷著復雜的心情如是說道。
蘭雁集團于1956年建廠,是位于紡織重鎮淄博周村的最大紡織企業,也是亞洲最大的牛仔布工廠,年產牛仔布5000萬米,牛仔服裝1000萬件。
然而,歷經沉浮的“蘭雁”眼下正面臨著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危機。當地嘉周化工、博泵科技先后破產倒閉,將同綁在聯保鏈條的蘭雁拖向深淵。目前,蘭雁集團負債高達25億元,處于高管被查、經營虧損、資不抵債、無力清償到期債務的險境。
令人不安之處在于,蘭雁集團已與當地很多企業有著聯保關系,如果企業一旦破產,就可能形成更大的多米諾沖擊波,引發當地經濟生態的連環危機。
蘭雁集團能否堅守,成了關鍵的防線。
“蘭雁”折翼
“目前,董事長盛文中受到限制。”面對記者的追問,蘭雁集團辦公室主任賈科脫口而出,但隨即改口,“聯系不上,不方便接受采訪。淄博市政府已派工作組進駐企業,你找他們吧。”
包括宋明在內的數名蘭雁員工向記者證實,今年4月,蘭雁集團總經理助理因涉嫌倒賣進口棉配額已被抓捕,董事長盛文中正在協助調查。
更為緊迫的是,眼下蘭雁集團資金鏈幾近斷裂,從當初的明星企業滑落到破產的邊緣。
根據蘭雁集團一份內部文件顯示,“現企業賬面總資產19.89億元,總負債25.89億元,負債率130%,已資不抵債,到期債務不能按期清償”。一份起草于2012年10月的《在司法重整框架下蘭雁集團解困方案》表明,蘭雁集團銀行負債最高時達19億元。
宋明是一位入廠近20年的老員工。他回憶道,企業效益好時,10多家銀行蜂擁而入,希望給企業貸款,可如今銀行都爭著來工廠貼封條。他親眼目睹了一家銀行工作人員在棉花倉庫張貼查封告示的一幕。據悉,蘭雁債務危機涉及工行、農行、中行、交行、中信等多家市內外銀行。
一方面,蘭雁集團債務累累;一方面,企業自身經營卻連虧不止,無力回天。受國際國內市場疲軟、棉花價格倒掛、人民幣持續升值等大環境影響,2012年1-10月份蘭雁集團累計虧損高達9200萬元。
今年上半年,蘭雁集團經營仍不見起色。下屬澳宏紡紗公司一位員工透露,2013年1-4月份,該公司開工率不足四成,近期24臺氣流紡紗機只開了一臺。
對于企業困境最為焦急的當屬近5000名職工。從2006年以后,為解決融資難題蘭雁集團開始內部集資,以購買棉花、煤炭等生產原料。企業給出12%的高額利息,絕大多數員工踴躍而入,拿出上百萬元并不鮮見。根據內部統計,蘭雁所欠職工債權共達1.48億元。
曾幾何時,“蘭雁”是一個讓職工倍感自豪的全球品牌。企業于1956年建廠,許多職工家中幾代人為之奮斗。最鼎盛時,蘭雁集團員工多達上萬人,集紡紗、織布、染整、服裝為一體,產品曾遠銷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0年,“蘭雁”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如今,高管被查、經營虧損、資不抵債,“蘭雁”折翼、跌至低谷。宋明擔心,如果企業無法挺過這一關,員工不僅將面臨著下崗失業,他與親朋多年積攢的60多萬元企業集資款也難以收回。
瘋狂的擔保鏈
對于蘭雁多重危機,2013年5月30日,淄博市政府召開專項會議,成立了工作組進駐蘭雁。淄博市派駐工作組負責聯絡的市經信委劉科長對于記者的采訪要求予以拒絕,稱工作組剛剛成立,不便接受采訪。
不過,如今大半個周村城都已傳遍,引爆蘭雁危機的導火索是當地與其有著聯保關系的兩家企業——嘉周化工、博泵科技先后破產。
周村嘉周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周化工”)隸屬于淄博市大型企業——嘉周集團,以生產鄰苯二甲酸酐、順丁烯二酸酐為主,總資產34856萬元。從2012年2月開始,嘉周化工資金鏈斷裂。4月10日,債權人齊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先行發難,向淄博市中院提請破產。根據《在司法重整框架下蘭雁集團解困方案》顯示,“嘉周化工事件中蘭雁為其承擔1.4億元”。
紡織業本就利潤微薄,加之近年市場蕭條、企業虧損,1.4億元的包袱重壓下來,蘭雁集團立刻陷入困境。一份針對職工的《蘭雁集團關于優先股情況的宣講提綱》顯示:“嘉周化工問題的發生,嚴重影響了我公司在各家銀行的信用,致使我公司到期貸款還后再貸難度加大,甚至只還不貸,給企業資金運轉造成前所未有的困難。”
當時,蘭雁集團只能拿出2000萬元現金,為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淄博市領導急調2000萬元以解燃眉之急。同時,淄博市政府協調各債權銀行開會,由于當時蘭雁信用尚好,銀行當即表態:“保持與蘭雁長期以來的良好合作,貸款總量不變,即還即貸,決不抽貸。”嘉周化工破產形成擔保危機初步化解。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當職工聽聞嘉周化工破產倒閉、蘭雁背負巨債時,爭先恐后提取集資款。一位員工回憶道,最初企業尚能歸還個別借款,可當職工蜂擁而至時,便拒絕了所有的提款要求。
每年5月1日,是企業向集資員工返利的時間。可當這一天到來、員工得知歸還本息無望的時候,紛紛找企業討要說法。董事長盛文中一面宣講“公司生產穩定,訂單充足”、“柬埔寨、越南項目近期投產”、“公司房地產項目銷售已達95%,利潤可觀”,一面保證“本金半年后逐步給付”,企業才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危機中,蘭雁集團不得不變賣資產,斷尾求生。它先是將下屬周北熱電公司出讓給了淄博有機化工,轉移債務3億元;再將在淄博高新技術開發區141畝土地賣給了香港南益集團,收到預付款1.3億元,用于生產流動資金等。
當年9月,山東博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泵科技”)的資金鏈斷裂,給了搖搖欲墜的“蘭雁”致命一擊。
博泵科技始建于1929年,主要生產電站用泵、高壓鍋爐給水泵等,是國家機械局、全國泵行業重點骨干企業。博泵科技到期債務不能按期償還,作為互保企業,蘭雁集團為博泵擔保1.94億元,博泵為蘭雁擔保4.21億元。這意味著,蘭雁不僅要替博泵科技償還1.94億元,還急需尋找新的擔保方,否則就要立刻歸還4.21億元貸款。
2012年11月《淄博蘭雁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解困工作匯報》中可見其遭遇之窘迫。該文顯示,“博泵科技共為蘭雁集團擔保4.21億元,其中,單獨擔保的為3.17億元,其余為與其他企業共同擔保。目前,博泵科技擔保的貸款陸續到期,僅11月份到期的在工行的擔保就達11150萬元。工行已明確表態,博泵科技擔保無效。”可誰會在這個時候給危機四伏的蘭雁進行巨額擔保呢?
原本還能“絕不抽貸”的銀行此時此刻對蘭雁集團再也沒有了信心。2012年4-11月份,“各銀行抽貸高達2.51億元,使蘭雁集團的資金周轉嚴重困難,加之11月份到期貸款比較集中,達3.4億元,企業已無力償還到期貸款”。在銀行抽貸的2.51億元中,“市外股份制銀行1億元,市內交行7500萬元,中行2500萬元,農行1800萬元,工行1300萬元,農發行1000萬元,浦發1000萬元”。
無奈之下,蘭雁集團只能緊急向當地政府匯報、求援,“懇請協調解決過橋資金1億元”以維持企業生產經營的正常運行。{page_break}
救贖之路
蘭雁之所以形成20多億的巨額債務,很大程度上與企業對外大舉借債,擴張速度過快有關。這種擴張一度讓蘭雁迅速崛起,但當市場環境發生改變時,其負面效應也隨之顯現。
1999年,盛文中赴任蘭雁集團董事長一職。這時,國際紡織業正處于產業大調整的歷史時期,歐美紡織工業因為人力成本高,產能紛紛向中國轉移。盛文中認為,紡織是典型的規模經濟,只有具備了規模,產品才有成本優勢,才有效益。
從1999年至今,蘭雁邁出了歷史最快的擴張步伐,產能擴大了6倍。企業共成立了1個蘭雁工業園、1個創業新區、9個分廠、11個子公司,涉足地產、紙業、物流、熱電、教育等多個產業,2010年后還先后在柬埔寨、越南投資建廠。
一系列并購擴張中并非每次都能掙到大筆的利潤。一位蘭雁老員工反映,當初蘭雁在承德并購了一家破產紡織廠的設備,可運回來根本沒能組裝就被當做廢鐵賣掉。而企業投資的篩網廠也幾乎沒有盈利。
快速擴張需要大量資金支持。正如周村金融辦吳副主任所說,紡織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人力成本高漲、產品附加值低、行業利潤微薄,融資就成了紡織企業發展的關鍵。
事實上,蘭雁集團也在千方百計化解融資難題。2002年,蘭雁開始接受輔導,醞釀上市融資。可員工反映,就在距上市只差一步時,內部員工舉報企業涉嫌偷稅漏稅。最終,蘭雁不僅補交了大量稅款,上市之路也就此終斷。
從2005年開始,蘭雁集團為解燃眉之急在內部員工中集資,用以購買棉花、煤炭等生產資料。可員工集資畢竟有限,最多只有一兩個億,與快速擴張所需資金相比,顯然是杯水車薪。
企業似乎只能從銀行取得所需資金。貸款必須有資產抵押,沒有抵押就需要擔保。互聯互保盡管一時解決了資金瓶頸,可一旦一家企業資金鏈斷裂,就會給其他企業帶來危機。
農行周村支行的一位高管回憶道,蘭雁風風雨雨半個多世紀,在他的記憶中,該企業就經歷過五六次擔保危機。
2005年,亞洲最大的毛巾廠——淄博雄鷹集團破產,蘭雁就曾為之擔保;2010年周村維爾集團破產,一種流傳在員工中的說法,蘭雁為之擔保了5000萬元。
互聯互保不僅潛在風險巨大,而且貸款成本高昂。蘭雁集團前任總裁姜明就指出,要貸款,就要接受承兌、貼現等捆綁條件,年底一算銀行利率高達30%,趕上民間高利貸了。這對于利潤本就微薄的紡織業實在太高了。
2011年銀行受存貸比影響,為增加存款要求蘭雁集團辦理全額承兌,僅此一項就讓企業比2010年多支出貼現利息4000多萬元。
蘭雁集團一位不愿具名的員工認為,企業之所以還得上高額利息、數次度過擔保危機,很大程度得益于企業有著4萬多噸進口棉配額。這是在山東第二大進口棉配額,僅次于魏橋。
原來,國家為保護棉農利益,對棉花進口實行配額制,只有獲得配額的企業才能進口價格較低的外國棉。去年國內市場棉價為2萬元/噸,可蘭雁集團通過配額獲得進口棉到廠價只有1.3萬元/噸,甚至有時國內外棉價每噸有著1萬元的差價。
據蘭雁這位相關員工表示,2012年是蘭雁集團擔保危機最為緊迫的一年,也是涉嫌倒賣國家進口棉配額最多的一年。去年企業只加工了不足一半的進口棉,大多數配額被加價賣給了其他企業,獲取了巨額利潤。
由于被內部職工舉報,2013年初海關總署開始調查蘭雁。負責此項工作的一位高管已被抓捕,作為企業法人的董事長盛文中也在協助調查。這也意味著,蘭雁集團再也不可能倒賣進口配額化解當前的擔保危機。
為了自救,蘭雁集團在2013年5月1日發出了《給全體職工的一封信》。根據這封信的內容,蘭雁集團進行了內部重組:“以原蘭雁集團紡紗、織染、服裝事業部為基礎,分別注冊成立淄博澳宏紡織有限公司、淄博鵬豐紡織有限公司、淄博瑞康紡織有限公司三家獨立法人公司,安置所有員工,主要是解決公司擔保問題,實現生產自救,走出經營困境”。
蘭雁集團辦公室主任賈科介紹稱,內部重組后三家公司都是獨立法人,獨立運營。可經銷商、供貨商、國外客戶突然發現企業改名了,收款、付款主體全變了,普遍存有顧慮。這需要企業大量的解釋。
不過,內部分立仍然化解不了巨額債務和聯保風險,目前蘭雁集團正醞釀通過司法重整重獲新生。
根據蘭雁集團一份內部文件顯示,企業正醞釀“通過司法重整程序的談判協商機制,對銀行、擔保債務的償還期限及數額重新作出清償安排”,“重整后,可采取分立的方式化小經營規模,明確專業分工。同時,可采取分立后企業互保的方式,減少對外互保的風險。”
賈科表示,目前蘭雁尚未申請破產,也不知道今后會走什么程序。當地政府希望蘭雁生產自救。因為蘭雁還與其他企業有著聯保關系,一旦蘭雁出了問題,就會出現一個多米諾效應,引發連環危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