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陽縣棉花協會:射陽縣植棉意向調查報告
在年度棉花交售基本結束以后,射陽縣棉花協會對全縣2013年棉農的植棉意向再次作了調查。結果顯示,盡管大多數棉農2012年的植棉收入比上年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增,但純收益仍然較低,加上土地流轉、勞動力轉移、生產成本持續走高、植棉勞動報酬偏低等多方面的原因,棉農植棉的信心依然不足,意向植棉面積仍將有一定幅度的縮減。
一、2012年植棉收益情況。射陽縣棉花協會調查,2012年全縣平均畝產籽棉236公斤,同比增產45公斤,增幅23.56%。平均交售價格每公斤7.96元,同比增加0.66元,增幅9.04%。棉農植棉收入(含良種補貼)1893.56元,除去以現金方式支付的各類成本后,包括自投工在內的收益達到1352.28元,同比增加了504.28元,增幅59.4%,但純收益僅有361.75元,占總收入的19.1%。
二、植棉意向。本次調查,范圍擴至6個鎮、20個村(居)、120個植棉戶,2012年累計植棉面積838.1畝。2013年植棉意向,61戶穩定,占調查總戶數的50.8%,植棉面積429畝;51戶有不同幅度的減少,占調查總戶數的42.5%,累計減少面積109.4畝;增加的僅有8戶,占調查總戶數6.7%,增加面積15.8畝。年度意向植棉總面積744.5畝,同比減少93.6畝,減幅11.12%。下降的幅度比秋播時的調查又增加了2.2個百分點。當然,這僅是目前的意向,以后還會有變化。調查中,有棉農告訴我們,現在還沒有到最終敲定的時候,有的戶還處在種與不種的徘徊中。植棉大戶楊和宏2012年植棉1400多畝,畝平純收益超過了500元,同比增加了近800元,當談及今年的植棉意向時,也是猶豫不決,想等國家新的收儲政策或其它惠棉政策出來以后再作決定。根據本次調查的情況分析,今年全縣棉花的種植面積將縮至21萬畝左右,雖比上年又減少了2萬多畝,但減幅已明顯縮小。
三、意向面積繼續縮減的原因分析。2012年棉農的植棉收益雖然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增,但面積還難以穩定。原因何在,棉農告訴我們,除了植棉收益與糧食等其它農作物比仍然較低外,還有這樣幾點:一是土地流轉導致棉花面積減少。海通鎮是個植棉大鎮,歷年的棉花種植面積基本穩定在4萬畝左右,但近幾年全鎮的部分耕地以年畝租金900-1000元的價格進行了流轉,累計面積已近1.5萬畝,使全鎮的棉花面積減少了近一半。二是農村勞動力的轉移。隨著農村城鎮化、工業化建設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青壯勞動力轉向經商務工,從事棉花生產的以年事較高、體力瘦弱的老人和婦女為主,對新型的植棉技術缺少深層次的理解,更談不上高產栽培。協會調查,2012年產量高的戶畝產籽棉超過了280公斤,而低的還不足150公斤,植棉的直接收入懸差超過了1000元,使一些缺少勞動力的低產戶對今年的棉花種植更顯信心不足,紛紛調減了種植。三是生產資料價格的高位運行。種子、農藥、肥料的價格每年都以5%-10%不等的幅度增長。以占據物化成本較大比率的化肥為例,2012年年初,某品牌尿素的市場零售價格每50公斤只有105元,當棉花進入播種期以后,逐漸提高,到追施花鈴肥時已達到125元,前后僅幾個月,漲幅近20%,棉農苦不堪言。四是棉花生產投工報酬低。有資料顯示,棉花生產自投工日單價與勞務輸出的勞動力價格懸差較大。棉花生產費工費力,活化成本投入大,從冬翻備耕到采摘清田結束,許多工序都無法用機械來替代,一般年份每畝投工量要25個左右的工日,所得的勞動回報每工日僅有40元左右,2012年全縣平均自投工日單價為42.15元,僅是就地打工收入的一半。五是受比較因素影響。棉花與糧食生產相比,棉農普遍感覺有“三個不如”:一是棉花產量沒有糧食那樣穩。二是國家補貼沒有糧食那樣多。三是最低收購價格的年度幅度沒有糧食那樣高。所有這些都直接影響到了棉農的植棉積極性,使年度棉花面積還難以穩定。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