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就是折騰------溫州鞋業
商人逐利天經地義,作為改革開放的先驅者和獲益者,我們更應該肯定他們對市場經濟作出的卓越貢獻。
從這個角度看,電視劇《溫州一家人》被當作溫州人形象宣傳片也就不足為奇。用句比較官方的話說,該劇通過周萬順一家四口的坎坷從商經歷,集中展現了溫州人在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經濟洪流中堅韌、執著、勤勞、創新的優秀品質。首先說周萬順,有家有口有房有地一窮苦農民,在“歷史的感召”下,賣掉老宅,一方面把女兒送出國門,另一方面帶著妻子、兒子背井離鄉來到城市,開始了所謂的打拼。他從撿破爛開始,賣過電源插座,做過皮鞋生意,后來跟石油耗上了,傾其所有一根筋地打油井,其中一度引發子女的恨意以及妻子的心冷,債務纏身,甚至打算跳崖自盡,當然最終獲得了石油井噴和合家團圓的美好結局。
雖說李立群將周萬順這么個性鮮明的角色表演得入木三分,但就我判斷,編劇高滿堂在人物設置上出現了不小的偏差。按理說,作為江浙商人代表的溫州商人最顯著的特點應該是機靈、精明以及小心思小聰明不斷,他們之所以在中國商界崛起如此之快,當然一方面與其刻苦和大膽有關,但更重要的應該是他們對市場的適應能力。他們總是能敏感地嗅到商海中最先飄過來的咸腥味,然后義無反顧地下到水中撈魚摸蝦,并且能趕在潮水退卻前奔赴另一片海灘。也就是說,高滿堂把溫州商人寫得太正,而缺少點“邪”勁。任何商家的成功突圍盆滿缽滿,都不大可能是僅僅靠一股子沖勁完成的,特別是在那樣一個市場標準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的時代。另外,不僅僅是周萬順,劇中的幾個主要角色(包括周麥狗和周阿雨),都被編劇設置成了倔強、耿直、豪爽的北方人,除了一心想過小日子的母親趙銀花,我在這一家人身上幾乎看到了電視劇《闖關東》里人物的影子,偏倚山東人這點,高滿堂難辭其咎——不能寫什么劇都按照自身的經驗來操作,否則很容易陷入重復的窠臼。
但整體來說,這部劇無論從劇情設置還是影像風格,在同類劇中都屬上層。故事采取了雙線編排,一邊著力表現周萬順橫跨中國南北的傳奇經商命運,另一邊則刻畫周阿雨被送出國后在歐洲各地輾轉的艱辛苦楚,一中一外,并駕齊驅,并且每條線都如同高危病房里的心電圖一般起伏有致,抓人心窩。而單就視覺而言,鏡頭從江南古鎮到陜北高原,從景致宜人的普拉托到浪漫之都巴黎,無不給人一種享受。不得不承認,受到收益豐腴的影響,如今影視制片方在電視劇上的投入越來越大,劇集本身的品質和精致度也陡然提升,粗制濫造如早年溫州皮鞋的現象已經一去不復返。
說到劣質一詞,的確在很長一段時間困擾著溫州的皮鞋制造廠商,大規模的生產以及惡意價格競爭使得他們嘗到了惡名在外的苦果,以至于一度一蹶不振。這一幕在劇中也有表現,當周萬順拿著精心制作的優質皮鞋想重樹新碑時,“溫州貨”三個字深深地傷害了他,并且直接迫使他轉變了行當。由個人命運帶出時代特征自然是本劇的主旨之一,經商潮、打擊投機倒把、招商引資、陜北油田投資開采、皮鞋風波、服裝設計抄襲……基本上劇中表現的這些元素都能在現實中找到依據來映照,真實性毋庸置疑。
如果追尋意義,本劇洋洋灑灑三四十集,波瀾壯闊二三十載,基本上都是在述說現象,而缺乏對事物本質的追問。個人認為,關于溫州商人本質的疑問是:像周萬順這樣的倔強與偏執,他到底是為了什么?是被開放政策的無意識裹挾,還是人類對金錢的本能追逐?他忙忙碌碌風風火火的一生與庸常而無法跳脫的生活之間究竟又有著怎樣的微妙聯系?或許用劇中的一句臺詞可以解釋一切:人活著就是折騰。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