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峪土布紡織技藝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
濟南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經過8天的公示期,于9月1日正式確定并對外公布。據了解,第四批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共35項,與此前濟南市已公布的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相比,第四批濟南市“非遺”名錄中收入最多的是傳統手工技藝,多達15項,為歷屆之最,章丘市朱家峪手工家紡協會申報的朱家峪土布紡織技藝位列其中。日前,記者便走進章丘市官莊鎮的朱家峪村,了解這項傳承了數代的手工藝技能。
嫁娶全用自家紡的土布
9月7日,天氣微涼,伴著“白露”帶來的細密秋雨,走進這個有歷史、有故事的村落,讓人神清氣爽。如今的朱家峪村阡陌交通,4橫11縱的村間小路把這個古老的村落安排得錯落有致。別擔心,這樣的安排并不會對“齊魯第一古鎮”有破壞,因為那些被歲月雕刻的老建筑已經被保護了起來,而這些身負傳承重任的村民們也并未因為生活的富裕而放棄這份“沉甸甸的責任”。
“閨女結婚的時候,婚床上用的鋪蓋全是我下班后一點一點紡出來的。”村民趙女士告訴記者,在朱家峪村家家戶戶結婚用的床上用品都是家里的老人自己手工紡出來的,能用很久。淳樸的村民沿襲著一直以來的傳統,“以前是因為家里窮,采了棉花自己紡成棉線再織成布匹,而現在則成了我們的驕傲。”趙女士這樣告訴記者。在給女兒準備婚禮的那段日子里,她每天下班回家就坐在織布機前忙活,“有的時候,梭子在自己的手下穿梭于紡線間,就會特別感嘆。”趙女士笑了笑說:“女兒長大了要嫁人了,每紡一趟線心里就有那種又不舍又高興的心情。”據了解,如今在朱家峪,仍有很多已經年過6旬的老人坐在織布機前為自己的兒孫嫁娶忙活著。
據介紹,在這個有500多戶村民的大村里,依然掌握著土布紡織技藝的村民有300多人。自小就看著祖輩紡織的村民們并不覺得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技能,只是覺得不能夠也不忍心就這么輕易丟棄。
紡土布從配色、牽線開始
敲開貼著“福”字的大門,朱廣增、趙玉華兩口子正在自家院里忙著牽線。
記者看到,貼墻依次擺放著大大小小的各色棉線軸,墻上掛著搭線用的鐵環,各色棉線分別通過各自上方的鐵環匯集到趙玉華的手中。這次趙玉華左手握著152根彩色棉線,右手握著一根帶鉤的竹棍,趙玉華順好棉線便會用鉤子牽著線掛在地上的鑲床上,左一下、右一下,趙玉華不停地往返于數米長的鑲床間。“每天要不住腳地走上千個來回,走上10里路不成問題,我覺得都能往返濟南一趟了。”趙玉華打趣地說。
趙玉華并不清楚朱家峪土布的紡織歷史,只是傳承了這份手藝。“現在不需要自己紡棉線了,配色、牽線就成了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步驟,如果細數起來,紡織土布的步驟可以多達72道工序。”趙玉華告訴記者,我們平時看到織布機上8棱線軸上的線就是經過配色、纏好的大線軸,如果不經過配色、牽線、掏锃扶住等步驟是不可能上機織布的,而僅牽線這一個步驟就需要數個小時才能完成。
據介紹,土布最終會被紡成什么花色,配色、牽線時就已經決定,不同花色的線先經過混合牽引后,會被滾成一個重達20公斤的彩球,然后才會被一點一點地纏繞在8棱的織布機線軸上。織布時,則需要將各個線頭穿過一個帶有空洞的鐵片作為織布時的牽引。
之后的工序,可能很多人都在不同的場合見過,將線軸架在織布機上,用腳踩織機經線木棍,右手持打緯木刀打緊緯線,左手用牽著線的梭子投緯引線,縱橫交錯間,一匹匹土布便出現了。由于織布機能夠紡織出的土布只有70厘米寬,所以很多時候需要紡織數塊土布再進行拼接縫制才會是我們見到的成品。由于棉布易縮水,通常他們會多紡幾厘米出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