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之隔 兩紡織廠的命運殊途
只有當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
嘉興到王江涇的07省道,車水馬龍。路兩旁,明效豐匯和鳴業紡織兩塊廠牌高聳相望。這兩家企業都發跡于上世紀80年代,從嘉興最北部的田樂鄉村走來,以織機起家。30年的打拼,積累了財富,也鞏固了企業在紡織業的霸主地位,與“越龍提花”、“元豐紡織”等8大企業一起被稱為“八大金剛”,享譽一方。2001年,他們同時擴大生產規模,企業從村里搬遷到工業園區,新廠房隔路相望,雙方你追我趕,比拼氛圍濃郁。
然而,2012年的宏觀經濟形勢像一面X光鏡,透視著企業的體魄是否強壯。
今年8月,明效豐匯啟動破產程序,工廠全面停產。路的對面,鳴業紡織張貼著大大的招工告示:“因產品供不應求,急需擴大產能……”
一樣的產業,一樣的根基,一樣的發展環境,為何一家轟然倒塌,一家逆勢發展?最近,本報記者走進這兩家企業尋根探源。
“明效”斷在資金鏈,死在管理上
很多人說,壓死明效豐匯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資金鏈斷裂。
來自四川的小黃卻不這樣認為。他在明效豐匯做了7年,從一名大學畢業生成長為技術骨干,對老板卜菊明的印象不錯:“他沒有不良嗜好,該交的‘三金’都有,不克扣工人工資。”他覺得,企業倒下,根子在管理上。這就好比一艘現代化艦艇,掌舵的人只有搖小舢板的技能。
“近兩年,我們老板忙于資本運作,對企業每月銷售多少產品、回籠貨款多少、有沒有盈利等企業運營狀況是一筆糊涂賬。傳統國有企業的常見弊病,在今天的明效豐匯身上都有?!币幻辉竿嘎缎彰钠髽I中層管理人員告訴記者,明效豐匯雖然從名稱上看是一個控股集團,下轄六家子公司,攤子也鋪得很大,有359畝土地、1500多名員工,但企業的管理方式還是遵循著家族式的老套路,內部規章制度缺失、人才缺乏,管理隨意性大,職能部門職責不清,信息不暢,員工歸屬感不強。
管理能力跟不上規模擴張的步伐,必將出現管理監控不到位甚至混亂。采訪中我們了解到,明效豐匯的財務管理混亂已超乎想象,比如:貨發出去了,回籠的貨款卻落入私人口袋,企業渾然不知;有人拿著企業的工資,用企業鋪就的銷售渠道,搞起了“副業”,企業未知未覺……
“基礎管理薄弱的企業做不久,哪怕你設備再先進。”鳴業紡織的老總羅春榮說,如果說民營企業當年的成長靠機遇,那么做強做優一定要靠管理。比較創業初期的發展環境,現在,一個更加完善的市場已經形成,傳統意義上的民營企業先天優勢已稀釋殆盡。“企業的進化首先是管理的進化。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是一個家族企業,但整個管理團隊每年都有升級目標,每年都要外出學習,全面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企業內部機構設置不因人設廟,不以投資多少分山頭、封諸侯。”
這幾年,勞動力市場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村青年勞動力供應相對過剩的時代已經過去,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紡織行業成本壓力不斷加大。通過提高管理效能,鳴業紡織消化了成本上漲壓力。以前,一名工人管12臺織機,如今,可以管理24臺,勞動生產率大幅提升。而注重節能降耗的管理,也讓企業的電費一年就省了五六百萬元。
靠機遇發家的明效豐匯,最終的倒閉也源自機遇——宏觀經濟下行。它告訴我們,隨波逐流的船到達不了理想的彼岸。而鳴業紡織已開始清醒:一年企業靠機遇,十年企業靠管理,百年企業靠文化。
“經營者一定要用自己的腦袋為企業命運負責!”
“我可以說,如果明效豐匯專注于做實業,絕不可能倒閉。”或許是曾經一起創業,又來自同一個地方,雙方交情不錯,羅春榮說起卜菊明和明效豐匯時一臉惋惜。
明效豐匯公司從家庭作坊開始,歷盡艱辛、開拓創新、由弱變強,已發展成為擁有1500多名員工的浙江亞麻紗棉紗生產基地,并擁有一批穩定的客戶群。從賬面上看,企業去年利潤為1億元。
微博上,“嘉善老顧”是這樣分析的:“王江涇紡織業大佬明效豐匯倒閉,給民營企業多方面的警示。組建集團并不是企業做大的必然,反而可能是盲目多元化投資的開始。如果不沿著主業求產業鏈延伸,而是借集團平臺過度融資涉足陌生領域,那是非常危險的?!?/p>
羅春榮和“嘉善老顧”的分析都至少傳遞了這樣一個信息:明效豐匯被多元經營拖累了!
多元化的發展路徑曾經是許多企業規避經營風險、打造基業常青的“法寶”。在投資浪潮的裹挾下,一些老板帶著賭徒的心態,不計后果,導致了很多明星企業曇花一現。
“經營者一定要用自己的腦袋為企業命運負責!”羅春榮說,在投資中,他很贊同柳傳志的“三不做原則”。第一,沒有好的項目不做;第二,有好的項目沒有足夠的資金不做;第三,有好的項目、有足夠的資金,沒有優秀的人才還是不做?!靶袠I中哪個層次的蛋糕你可以分到,做企業的一定要心中有數,不能貪大求全。這些年來,我們就盯住布做文章,主攻女裝高檔紡織面料。即便像今年這樣行情不景氣,我們的外貿單子還是源源不斷地找上門來,銷量穩中有升?!?/p>
企業不能盲目求大求全,而要走專業化道路。十幾年來,中國企業家心中似乎存在著一個巨大的誤區——我一定要做中國甚至世界的行業第一。于是,盲目地不惜成本地擴大生產規模、經營領域。殊不知,規模在短期內是可以擴大的,但管理卻不一定能跟上,管理跟不上,成本就上去了,效益自然就下來了。這樣的企業想不出問題都難。企業大小不是問題,關鍵是企業要有盈利的能力和抵御內外部風險的能力。正如人的成長,企業由小到大,也需要一個過程,不能拔苗助長,急于求成。違反規律,必然是要受到懲罰的。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