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日釣魚島事件 談談“抵制日貨”
抵制日貨會有什么后果,你搞清楚了嗎?今天,我們就中日釣魚島事件談談“抵制日貨”。
近日,見到幾位作家輾轉傳來的信。信中附的一封“號召”說:“日本對中國的依賴程度現排最前,特別是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如果中國人一個月不買日貨,日本將有數千家企業面臨破產。如果中國人六個月不買日貨,日本將有一半人失業。如果中國人一年不買日貨,日本經濟結構徹底瓦解!”筆者不由感慨:我們的作家還是很不錯的嘛,也不是人人都在爭魯迅文學獎,也有不少人在爭著表現愛國呢。
“抵制日貨”這事,隔一陣就要叫喚一次。國人看法也很分歧。有前外交官說理性愛國,“之前有些人主張抵制日貨,可是全球化進行到今天,要看清楚,索尼產品95%是中國制造。抵制日貨不愚蠢嗎?”社評(《準備與日本打“連環反制戰”》,該報9月20日)則講:“中日一旦發生‘連環反制戰’,它給中國社會帶來的損失不會比日本社會的損失更大。……日本技術的優勢,遭到中國市場優勢的平衡,而且市場作為報復工具,比技術工具更容易立竿見影。”看來,經濟依賴度既可以作為不贊成“抵制日貨”的論據,也可以作為痛打日本的武器。不過,這么爭大概是爭不明白的。實踐是檢驗假設的唯一標準,要不,干脆抵制一回試試?
我們現在講“抵制日貨”,細分有三種方式。一是個人自愿不買日貨。消費者本人的自主選擇,按美國人的說法,該歸入《獨立宣言》所講的人生三大權利“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之最后一條,他人不可剝奪。不過,這一方式顯然效果有限,否則“抵制日貨”就不必隔一陣叫喚一次了。似乎有不少人覺得用著日貨挺幸福。
第二種方式是政府禁止進口日貨。文革時就是這樣,市場上任何外國貨都見不到。雖說缺吃少穿,買什么都要票,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黨也領導中國人民熬過來了。內政估計筆者相信:中日若打政府主導的“連環反制戰”,在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一定也能熬過來。只是世貿組織對政府的經濟行為有很多限制,禁止進口日貨,不但日本反對,其他國家物傷其類,也可能反對。
第三種方式,不但有效而且政府不必直接出面。這就是發動民間禁止買賣日貨。
這一方式,上世紀三十年代頗為流行。筆者未能躬逢其盛,幸好文學有反映,仍可窺見真相。比如,茅盾的小說《林家鋪子》。這部小說在1959年還拍了同名電影。
江南小鎮。學生抵制日貨,警告林老板的女兒不得穿日本服裝上學,否則剝下來燒。林老板發牢騷:“哪一個人身上沒有東洋貨,卻偏偏找定了我們家來生事!哪一家洋廣貨鋪子里不是堆足了東洋貨,偏是我的鋪子犯法,一定要封存!”林老板花了四百塊錢賄賂(國民)“黨部”,得以撕了商標當國貨賤售。但年景不好,賣不出錢,最后鋪子倒閉,林老板潛逃。借錢給他做生意的人來搶東西。其中有個張寡婦,混亂中丟了懷里的嬰兒,她瘋了。
茅盾并沒有將林老板的遭遇完全歸因于抵制日貨,小說遠比本篇短文能講到的復雜,但一些基本環節至今通用。
假設大學生李四的爸爸不叫李剛,沒有門路,只得借了錢自主創業,“山寨”一批索尼產品賣賣。除了盜用品牌,他和日本其實沒關系。但大家都叫“抵制日貨”,他的店也不敢開了。三個月還不出利息,按貸款合同的通常條件,大莊家(如國有銀行)可稱李四“賴帳”,有權要他連本帶利一次還清。大莊家有勢力,可以拿到清算的大頭。在《林家鋪子》里,就是恒源錢莊到林家鋪子“守提”,“毫不顧面子地派人來提取了當天營業總數的八成”。民間融資渠道復雜,那些湊份子的親戚朋友最倒霉,他們往往血本無歸。李四的爺爺會蝕掉“棺材本”;在《林家鋪子》里,就是朱三阿太這樣的孤苦婦道人家發瘋似地反復說:“少了我的錢,我拼老命!”民間并不理會破產法規(如果有的話),債主蜂擁而來拼命搶東西。拼不過的朱三阿太和張寡婦等,還要被前來解決“群體事件”的警察驅趕。
美國人有句話:All politics are local(所有政治都是當地利益之爭)。魯迅在《墳·雜憶》中講得更直白:“或者要說,我們現在所要使人憤恨的是外敵,和國人不相干,無從受害。可是這轉移是極容易的,雖曰國人,要借以泄憤的時候,只要給與一種特異的名稱,即可放心剚刃。先前則有異端,妖人,奸黨,逆徒等類名目,現在就可用國賊,漢奸,二毛子,洋狗或洋奴。”《林家鋪子》則又往深里走了一步,茅盾寫出了憤恨“轉移”之后,一系列非憤恨者所能預料的間接后果。
向那些傳信的作家強烈推薦《林家鋪子》。畢竟,市場比技術更能報復之類的宏大敘事,只有高瞻遠矚寫社評的人才能講;作家卻可以描寫市場波動里的底層掙扎。茅盾對筆下人物的生活何等熟悉!讀過之后,作家們不但對“抵制日貨”會有具備歷史深度的新認識,而且下次爭茅盾文學獎也有了標尺,不至于辱沒了前輩的英名。
不過“抵制日貨”還是不妨試一試。另一篇社評(《中國不會因海上摩擦笨重跌倒》,該報9月17日)說得好:“中國要想在本次沖突中‘不輸’……中國民間對日本的抗議活動須有序進行,期間不發生日本人遭襲擊、其財產遭損害的情況。”李四他們不是日本人,他們的財產遭損害甚至人身遭襲擊,想來中國社會能接受。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