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業專家為山西蠶種生產經營把脈獻策
山西省蠶學會近日在運城市舉辦蠶業發展學術茶座,分析山西省乃至全國的蠶業生產形勢及蠶種的供需情況,梳理了山西省蠶種場生產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今后的發展思路及建議。山西省蠶學會副理事長、省蠶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韓紅發,山西省果業工作總站高級農藝師、省蠶學會常務理事張亞輝,以及山西省蠶桑業重點市縣的有關負責人參加研討。會議由山西省蠶學會秘書長暢晉鋼主持。
山西省蠶種的生產模式,主要是采用“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養蠶制種設施老化嚴重。生產規模小、設施簡陋、量少分散,是目前山西省蠶桑業制種生產亟待改進的問題。要想生產優質蠶種,必需具備一定的設備保證消毒徹底,尤其是制種期需要的設備更多。山西省蠶桑業現狀是制種以農戶制種為主,因沒有或缺少制種所配套的蠶室、蠶具、貯桑室、低溫室等設施,致使蠶種生產的規范化技術實施困難。
二是蠶農技術水平不平衡。蠶種制種生產是一套完整的綜合性技術,它涉及土壌肥料學、植物學、蠶學等多門學科,相對專業技術含量高,屬技術密集型產業。而從事制種生產的大多數蠶農文化水平較低,掌握技術能力弱,制種結果參差不齊,影響了蠶種質量的進一步提高。
三是蠶種制種收益較低,原種落實困難。由于近年國家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加大,加上各種惠民政策的到位,糧食、蔬菜、畜牧等實行直補政策,調動了農民對這些產業的重視程度和積極性,而蠶種生產收益較低、風險大,蠶農制種的積極性下降,現從事蠶種生產的大多農民放棄制種,而改為從事其它高收益產業,造成原蠶區落實相當困難。
四是蠶種場經營風險大。蠶種生產屬于特殊的農業生產,超前生產,計劃性、季節性強,自然風險、病害風險、檢疫風險、市場風險高,生產本身難度大。當年制種用于供應當年秋蠶和第二年的春蠶,生產蠶種過少會造成蠶種供應不足,為了保證蠶種的供應,必須按上年度用種情況生產,但是這樣就會產生蠶種過剩、蠶種報廢等情況,造成生產成本過大,成本大幅攀升,生產經營嚴重虧損,并且蠶種生產得越多虧損越大。
五是政府扶持資金不足,科技投入不夠,專業人才缺乏。每年用于蠶種生產設備更新改造、技術培訓進修和新品種試驗示范等均需投入大量資金,而政府在這方面的扶持不夠,科技投入嚴重不足;其次,全國的蠶桑院校多年來停止招生,當前從事蠶業工作的科技人員由于受市場經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新的年輕一代不愿學習和從事這一行業,蠶桑專業技術人員嚴重斷檔,職工進修學習需要大量資金和時間,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十分困難。
專家們認為,蠶種生產要得到健康有序發展,需要政府在資金、技術上加大投入,在管理機制上進行徹底改革,在人才培養上完善機制,理順管理和科技人員的財政工資待遇,在風險防范上健全制度,才能保證蠶種生產的持續穩定發展。為此,專家們建議:
注重投入,夯實基礎。蠶種屬科技密集型產業,只有高科技才會有高產業,要想全面提高蠶種質量必須把投入擺在首位,不斷完善配套設施,進一步加強資源管護和資金投入,全面夯實技術和物資基礎,為原蠶點修建消毒灶、雄蛾冷藏室、配置機動消毒機具、專用噴霧器等。種場技術人員在提高自身技術素質的基礎上,要全面重視對廣大制種戶的技術傳授,使他們系統嫻熟地掌握全部技術。
對蠶種生產成本進行充分的調研,實行對原蠶區或者對蠶桑生產區域進行直補政策。由中央或上級部門拿出資金對蠶農的蠶種、化肥等實行直補政策,以穩定蠶種生產和蠶桑生產。并確定合理的一代雜交種的價格,適當提高蠶種價格,以穩定蠶種場的利益,確保蠶種生產企業的正常經營。
科技人員全方位服務。每個原蠶區除各村選定專人分管制種生產的管理、組織、協調外,設置原蠶區的制種必須指派1~2名技術骨干蹲點指導,完成蠶種產前、產中、產后服務。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