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首家“溫州名購”天津黯然退市
2009年1月,首批包括鞋服名品,抱團入駐天津麥購時代廣場,打響了“溫州名購”全國第一槍。兩年多過后,首家門店境遇如何?“溫州名購”整體又承受著怎樣的生存之重?
目前全國共102家“溫州名購”,總體形勢不容樂觀,但業界認為其仍不失為溫州區域品牌走出去的“一抹亮色”。
2009年1月,首批包括康奈、法派、紅蜻蜓、北極新秀、林中鳥等在內的二十多個溫州鞋服名品,抱團入駐天津麥購時代廣場,打響了“溫州名購”全國第一槍。兩年多過后,首家門店境遇如何?“溫州名購”整體又承受著怎樣的生存之重?
觸礁津門
天津麥購時代廣場因全國首家“溫州名購”入駐一度引人注目,如今再度引人關注的依然與“溫州名購”有關,不同的是前次是開張,此次卻是撤離。
記者從天津麥購招商部得到證實,“溫州名購”早在半年前便開始撤離,分布在商場一、二、三層,營業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的單元區已是人去樓空。至于原因,天津麥購工作人員不愿多講,只說“生意冷清”。
“大部分溫州名購產品確實從麥購時代廣場撤了下來,留下來只有法派等幾家。”首家“溫州名購”的落寞讓溫州市服裝商會辦公室主任鮑伋唏噓不已。
鮑伋參與并見證了天津首家“溫州名購”的誕生,其退市之快,多少令他出乎意料。據他事后分析,賣場地理位置不佳是個很重要的原因。“在商業地產異常發達的天津,麥購的檔次屬于中等偏下,加上地處郊區,周邊商圈未成熟,客流量不盡理想,同時我們過高估計了溫州品牌的實力。”
據前麥購時代商場負責男裝招商的一位董姓經理透露,溫州名購入駐之初,媒體宣傳推動,生意一度不錯,但很快就趨于平淡,并逐步走下坡路,一年后陸續退出。董經理坦言,“溫州名購”與溫州其他產品沒有大的區別,他也不太理解商場宣傳的“溫州名購”有什么具體含義,除了擺設相對集中外,名購的產品跟其他商場價格、款式都相差無已。
不差品牌差優勢
“天津大商場林立,各種牌子云集,‘溫州名購’憑什么讓人動心?”鮑伋指出,名購中的品牌以專賣店、加盟店等形式在全國已有營銷渠道,作為直轄市的天津,繁華大街溫州品牌“海了去”,消費者憑啥要跑到偏僻的“溫州名購”買?除非有價位上的優勢。
這種觀點得到林中鳥服飾董事長林明安的認同。作為名購一員,林明安對天津觸礁心情復雜。在他看來,名購缺乏品牌規劃及長遠經營,目前還只是簡單地把產品集中一起銷售。
“商場選擇產品不僅看知名度,更是看銷售業績,如果沒有一個好銷量,即便商場不下逐客令,企業也難以為繼。”麥購時代廣場一位負責女裝的吳經理也認為,名購產品在麥購價位體系中屬中等,這樣的價位云集競爭最為激烈,這時大家拼的是知名度,拼的是價位優勢,拼的是營銷理念,“溫州名購”一些品牌不錯,但整體上并無優勢,淡出也就不足為奇了。
政府淡出引危機?
“溫州名購”萌生于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為了“拓市場,保增長”,溫州提出將在國內重點城市建立100家“溫州名品購物中心”,以此打造溫州區域制造品牌。政府大方掏腰包,全力支持推廣宣傳經費以及專店專柜裝修費。“政企聯動,克難攻堅”的決心,是當時溫企“抱團營銷”的最強動力。
然而,當日前記者走訪曾經牽頭的單位——溫州市服裝商會時,被告知現在政府不再實施名購計劃。
“沒有了政府的搭臺,很多事情光靠商會和企業力難從心。”服裝商會一位不愿具名的工作人員頗有抱怨。
從當時的鼎力支持到如今的淡出,政府為何有此轉變?
記者走訪溫州名購主管部門市經貿委商業處。處長孔令文直言不諱告訴記者,目前大大小小的“溫州名購”全國已達102家,成績來之不易。名購是當時政府為扶持企業走出金融危機采取的措施,而當前形勢有所轉變,應該更多交由企業自己去探索。孔令文同時強調,雖然名購計劃擱置,但政府“鼓勵企業走出去開拓市場的決心不變”,今后也將嘗試搭建更多類似的舞臺。
政府的淡出,一些業內人士表示了理解和支持。溫州大學商學院教授胡振華認為,天津首家名購夭折,歸根到底是市場的優勝劣汰。“政府起個頭,扶一把是應該的,但總不能老護著。”胡振華表示,政府退出并非壞事,但擱置名購亦不可取,可交由一個中介機構或政府控股的公司負責管理,這樣名購才能走得更遠。
名購打造值得繼續努力
“其實不僅天津,全國其他‘溫州名購’撤的撤,散的散,形勢也不容樂觀。”溫州服裝商會會長鄭晨愛接受記者采訪時,對于名購現狀頗有苦水。
鄭晨愛告訴記者,溫州本土品牌加上溫商代理的國內國際鞋服品牌,至少有500個,年營業額超數十億元,但無論是宣傳上,還是在品牌形象的塑造上,如今的“溫州名購”在消費者眼中還只停留在了制造業的概念上,這是認識誤區。而要扭轉這種觀念,沒有政府支持,僅憑商會一己之力,那是“白天不懂得夜的黑”。
“過去是一家企業一家企業走出去,一個產品一個產品拓市場,力量十分有限,抱團營銷是想讓溫州產品有更多的市場話語權,對接更多高端百貨業。”鄭晨愛表示,當年他和其他企業家向政府部門竭力推薦“溫州名購”,但營銷領域里的抱團困難遠超出很多人想象。這種困難來自溫州一貫的“重制造,輕流通”。以稍晚組建的“優衣派”為例,“優衣派”側重于制造業方面的聯合,以細分市場和加工協作來攻克市場,整體表現就不錯。而“溫州名購”更多的是從流通領域重組聯合,把一群單打獨斗變成區域品牌,這是個漫長艱苦的過程,這樣的系統工程,政府搭臺角色不可或缺。
對此,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也認為,溫州有產能,有品質的產品也不少,但區域品牌的建設的確不甚理想,這值得大家繼續共同努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