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陽回顧往事:欲融資幾萬美元卻被高盛拒絕
搜狐董事局主席兼CEO張朝陽
做企業要發揮所有的優勢,就像上戰場打仗,有武器就要用。在搜狐,有我這個出名的“武器”,那我就用唄。微博時代,其他媒體保證首發權,不限制微博首發是做不到的。
在微博直播汪小菲、大S婚禮而遭炮轟后,張朝陽出面說話了。近日,這位搜狐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就此事進行了回應。同時,作為搜狐微博的“帶頭大哥”,張朝陽開始思考事件背后的媒體生存之道。
影響力是件武器
“現在是個‘微博控’,一天到晚不停在發,最多時每天近100條。”節目現場,張朝陽主動曬“功課”。除了親自發微博,張朝陽還不斷拉名人落戶搜狐微博,認真程度一如戴著記者證參與北京奧運報道之時。
名人總是與人們的飯后談資密不可分,而報道者總免不了“八卦”之嫌。張朝陽不介意聽到這樣的評價,相反,他認為“八卦”背后,恰恰是團隊執行力的一種體現。作為微博攻堅戰的重要環節,借力名人的帶動效應進行二度圈地,成了各大門戶微博戰略的首要切入點。
在張朝陽看來,做企業要發揮所有優勢,包括自身號召力。回國創業初期,作為國內互聯網的布道者,張朝陽接受過很多采訪,名氣也日漸上升。他發現,這是一種無形的優勢。“就像你上戰場打仗,有這個武器你就用,沒有的話就用其他武器。在搜狐,有我這個出名的‘武器’,那我就用唄。”
張朝陽注重名人效應,并以此為搜狐微博戰略的發力點。“企業老總通過產品跟用戶溝通,但明星通過形象、語言、風度與受眾直接溝通,影響力非常大。所以我對明星很尊重,也很看重。”
或許是留學美國多年的緣故,對于國人不愿承認重視明星的心態,張朝陽并不認同。“明星能出名,能對社會、公眾有很大影響力。影響力就是牛,我就認這個。”
微博時代的生存之道
談起遭汪小菲、大S炮轟一事,張朝陽坦言,他在婚禮當天對“禁止媒體報道”與“微博上傳照片”并沒有清晰的概念。“大家都在拍照,我問蘭姐(張蘭)可不可以拍,她說沒關系,我逐漸覺得好像可以拍。”
張朝陽認為,也許是臺灣媒體擁有婚禮照片的首發權,自己的“搶拍”才被認為是“偷拍”。同時,張朝陽也講出了自己的苦衷。“粉絲都等著呢,得為他們拼命工作一把,我肯定要沖到前面拍照發微博上。”
張朝陽透露,誤會發生后,曾考慮給汪小菲打電話。“但汪小菲肯定跟大S在一塊,我說的話他肯定馬上告訴大S,還是算了。”盡管如此,作為IT老兵的張朝陽還是從中意識到一個問題:微博時代,如何保證媒體的話語權?在他看來,擁有眾多粉絲的名人在一定程度上已等同于半媒體。“其他媒體想保證首發權,不限制微博是做不到的。這個問題以前沒提出來,大家也不知道。”
不久前,日本3.11特大地震引發核泄漏,中國境內陸續監測到微量放射性物質。不少人擔心核輻射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一時間傳聞四起,甚至一度發生“搶鹽”鬧劇。曾主攻核物理專業的張朝陽在這一領域有不少人脈資源,在向業內專家反復求證后,他充分利用個人微博的半媒體優勢,對所謂“國內核輻射危機”的傳言進行了辟謠。
對于民眾在謠言之下表現出的恐慌,張朝陽感觸頗深。“現在大家比較相信小道消息,反倒不相信官方消息。但是微博名人說點話、說得有道理,很多人都相信。”他意識到,即便是微博這種半媒體,在爭取忠實用戶和搶占戰略制高點方面,及時、準確、獨家仍是關鍵。
“媒體要對大眾負責,名人要懂得如何通過微博以及新聞去經營自己。”節目現場,張朝陽這樣總結。
為了再造搜狐,重新入世的張朝陽加快了奔跑的速度。從搜狐去年以來的一系列大動作可以看出,張朝陽重返江湖時那句“不成功,便成仁”并非說笑。在二次創業的激情下,這個直言“本來微博沒有新浪什么事兒”的人,正于再度發飆中重新發明自己。
張朝陽:融資舊事
張朝陽講述了創業初期的一件往事。在回憶這段過往時,張朝陽用低緩的語速,將紐約街頭一個無助的年輕創業者形象投射到觀眾腦中。成功只有1%的偶然性,99%來自堅持與專注,也許,這是張朝陽想表達的。
我回國后開始融資,當時國內沒有風險投資的概念,我是第一個(提出這種概念的人)。我去美國(融資),沒錢住旅館,就住同學那,在那給各種投資人打電話。去年(2010年)回美國,路過曾住過的同學家,想起了融資的艱難。(那時候)每天電話打瘋了,我走的時候,給他留了100美金做電話費。
曾經找到過一個人,想讓他給我投資,這個人是麻省理工學院的教授介紹的。但是我的商業計劃很簡陋,沒什么東西,他覺得我的商業計劃不夠完備,想投資又不敢投,希望我再發展一段時間再來找他。
(事實上)他不希望我這輪融到錢,因為我一旦融到錢就不會再找他了。他還問我是否有其他人給我投資,我上當了,告訴他有個老頭在紐約高盛(集團),這個人想給我投資,還把這個老頭的電話告訴了那個人。他剛好在紐約,就給高盛那個人打電話,約了一起吃午飯。說著說著就決定說:要不算了,咱們都別投了,讓他(張朝陽)回去再發展一段時間,等回來了再投。他們串通好了。
然后(高盛)那個老頭讓我去他辦公室,跟我寒暄半天,問我中國發展怎么樣了之類的問題。突然臉色一變說:我決定不給你投資了,我來告訴你電梯怎么走,你出去吧。當時感覺五雷轟頂,他不投資會起連鎖反應,我很絕望。
下了樓,走在紐約街頭。那時沒有手機,(在電話亭)排隊,給波士頓的律師打電話。當時很著急,抓著電話不斷問“怎么辦”。后面排隊的人說:你怎么打那么長時間?我就回頭看著他,很著急,但是也沒有辦法。這段讓我印象很深刻,當時也就為了融幾萬美元。
后來,在我麻省理工學院那位導師和另外兩個教授的堅持下,他們給我投了22.5萬美元,這在當時相當于200萬元人民幣。我覺得,找到貴人相助是很重要的。真實是最省力的,從簡單的角度說,人不要活得特別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