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掌控休閑服裝時尚話語權
據估算,以石獅為中心的泉州紡織服裝區域所生產的休閑裝、茄克裝約占全國市場份額的1/4,運動裝、童裝、內衣出口在全國占據主導地位。
在這片土地上,孵化出了如七匹狼、愛登堡等一批在中國服裝市場上叱詫風云的閩派服飾品牌。每年4月18日舉辦的海峽兩岸紡織服裝博覽會也成為人們洞悉閩派服飾品牌的動向,了解臺灣服飾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平臺。
近日,第十四屆海博會的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從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服裝協會、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臺灣紡拓會等各組織重量級嘉賓悉數出席的強大陣容不難看出,業界對于閩派服飾一舉一動的高度關注。
對臺特色充分凸顯
目前,石獅全市共有170多家臺商企業,在石獅經商的臺商超過5000人。從1998年起,臺灣紡拓會會秘書長黃偉基就開始組織部分臺灣紡織企業參與海博會,“當時,不少臺灣的紡織大佬希望尋找到一個有效的平臺來推動兩岸之間的貿易合作。隨著去年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生效,為兩岸紡織服裝業界的攜手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逐步減少或消除雙方之間多數貨物貿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有助于兩岸紡織服裝業界攜手生產高附加值產品。”黃偉基在發言之中充滿了對于未來兩岸貿易深度合作的期盼。
石獅作為海峽兩岸紡織服裝產業對接的重要平臺,是臺灣地區紡織服裝產業轉移大陸的橋頭堡,歷屆海博會通過加強兩岸紡織產業技術、信息、交流、研發與市場的開拓合作,實現兩岸產業對接,取得了豐碩的實質性成果。據悉,在本屆海博會上,“兩岸”特色將更為突出,臺灣紡拓會也將組織歷屆規模最大的參展團蒞臨海博會,臺灣紡拓會、臺灣制衣工業同業公會、臺灣針織工業同業公會、臺灣毛衣編織工業同業公會都將組團參展,海博會臺灣館也將進一步擴大,規模空前。臺灣部分服裝和面料經銷商屆時也將赴會采購。組委會將舉辦項目招商、臺灣功能性紡織品推介會、臺灣時尚品牌聯合發布會、兩岸紡織機械對接座談會和紡織機械、縫制設備新品發布會等大型經貿活動,臺灣方面還將提供高科技項目與內地企業對接,推動兩岸業界在面料業、紡織機械業和市場建設方面合作共贏,為兩岸產業交流對接加溫加熱,為全國各地在海西發展提供合作商機,把兩岸的產業合作推向一個新的高潮。
掌控時尚話語權
在本次發布會上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孫瑞哲提到,“中國紡織服裝產業由大國走向強國,其實就是話語權的問題,其中一個是標準話語權,另一個則是時尚話語權,閩派服裝在制造出好產品后,應當在流行趨勢的引導方面,找到自身的話語權。”
首屆海西國際時裝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擴大了石獅的時尚休閑魅力,吸引了時尚產業的專業人士和專業媒體,為參與發布的設計師和品牌提供了比以往更為廣闊的商業機會和發展空間。今年將繼續突出以推動福建時尚產業發展、培育和扶持原創設計和自主品牌為己任的第二屆海西國際時裝周,并把該項活動作為海博會標志性活動、作為一個品牌活動繼續舉辦。
第二屆海西國際時裝周將與中國時尚同盟戰略合作,引入時尚創意資源,突顯專業價值,吸納海峽兩岸及歐日韓眾多知名服裝設計師和專業時尚設計機構,將舉辦近20場時裝品牌和設計師作品發布會以及面料、輔料、流行色的流行趨勢動態專場發布會,動靜結合,引領時尚,打造一個專業化、國際化、創意化的品牌時裝周。
凸顯閩派新特色
本屆海博會規模宏大,專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主展區三大展館面積4.5萬平方米,共3000個展位,分面料市場、輔料市場和步行街區等六大分展區,總面積達40萬平方米。主展區設置為“服裝館、石獅名品館、機械設備館”。{page_break}
在閩派服裝崛起的道路上,海博會起到了增強服裝產業集聚效應。蚶江中國西褲名鎮、靈秀運動服裝名鎮、鳳里童裝、鴻山休閑面料、錦尚工藝品、永寧體育用品、寶蓋五金服飾輔料及鞋業配件、沿海三鎮漂染集控區等“一地一品”、“一鎮一業”的產業格局在海博會上顯示了旺盛的生命力。海博會還有助于中心城市增強面向周邊地區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增強對周邊地區的服務功能。本屆海博會立足服務閩派企業,推動全國性的行業交流合作,凸顯閩派服裝板塊特色,充分展現和發揮閩派紡織服裝產業鏈的整體集群優勢,促進產業整合和協作,推動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隨著展會持續多年的不斷發展,在展會舉辦期間,旅游、購物、貿易等行業的相關收入得到了有效的拉動,推動石獅第三產業的發展壯大,給財政培植了豐富的財稅資源,更為重要的是,海博會匯聚了巨大的信息流、技術流、商品流和人才流。
作為海博會的重要平臺,石獅服裝城已經全面開業,初具繁榮,60萬平方米的交易規模成為亞洲地區最大的服裝專業市場;作為紡織服裝產業鏈的重要交易市場,石獅面料城將加快建設,使石獅作為中國重要面料采購配送中心的紡織市場再度升級,向著國際化的紡織交易中心邁進。通過一系列舉措促進商貿合作,將積極推動休閑服裝產業“強強聯盟”,加強生產與流通兩大領域有效溝通,邀請商業精英和流通巨擘到會,開展大型經貿洽談活動,搭建多方客商共贏的新平臺,將促進紡織服裝產業與服裝市場的全面繁榮。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