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石泉縣蠶桑產業實現大突破大發展
“好田好地桑成林,家中有個聚寶盆。”良性發展階段,出現了繼1995年第一個高峰期之后的第二個高峰期,在整個安康市整個陜南甚至西北省區樹起了一面旗幟。
走進石泉縣的池河鎮,養蠶大戶賴真彩帶頭發展蠶桑的做法讓人耳目一新。整潔的工廠化養蠶室,先進的省力化養蠶臺,配套的自動化上蔟具,標準的養蠶技術流程……現代化的廠房、設備,標準化的養蠶技術讓池河鎮草廟村的養蠶大戶賴真彩不僅走上了專業化的養蠶之路,還取得了效益倍增的重大突破:春夏秋三季給別人代育小蠶1000多張,自已帶頭養九批次大蠶80多張,年收入過10萬元。——這只是石泉蠶桑突破發展當中的一個縮影。
自實施陜南突破發展戰略以來,曾因出土漢代鎏金蠶而聞名,因人均蠶繭產量、養蠶單產、畝桑產繭、方格簇普及率以及系列產品開發水平五項重要指標均列西北前列而成為西北蠶桑大縣的石泉縣,堅持把“蠶桑大縣”作為石泉四大突破發展的首選,通過“一縣一業”抓蠶桑、“六大突破”強蠶桑,全縣蠶桑業無論是從量上還是到質上都實現了整體大突破,取得逆勢飛揚、再展雄風的輝煌成績。
產業規模大突破。從產——供——銷環節來看,首先是桑園面積的突破,過去提倡“漫山遍野栽桑,千家萬戶養蠶”,每家每戶栽植桑園1—3畝,最大的戶也只不過有10來畝,近年來,該縣提倡拿出好田好地栽密植桑、高效桑,鼓勵大戶流轉土地和桑園及改造新建桑園,最大的戶擁有桑園面積擴大到130畝,大戶平均擁有桑園面積達到35畝,全縣桑園面積也從2007年的7萬畝發展到2010年的10萬畝,其中高效密植桑園提升到7萬畝。其次是養蠶量的突破,2007年養蠶發種7.95萬張,大戶喂養能力為10—30張;通過重點扶持大戶,鼓勵大戶實行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新培育大戶5000戶,鞏固發展核心戶3500個,大戶年平均養蠶達到15張,帶動全縣2萬多戶蠶農養蠶達到11.3萬張,總量增長3.05萬張。再次是產值規模的突破,2007年全縣蠶桑產業總產值1.2億元;2009年達到4億元,占全縣國民生產總值22.44億元的17.8%;2010年預估達5.36億元,預計占全縣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還有所提升。
發展方式大突破。在受金融危機影響,國際絲綢市場低迷,全國蠶桑生產呈整體下滑趨勢的形勢下,石泉堅持做到“應對低潮科學發展,規避風險突破發展,借風揚帆跨越發展”,堅持按照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通過切實轉變蠶桑產業生產發展方式,按照推進"四個轉變"即由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轉變、由整縣推進向分區指導轉變、由千家萬戶向強村大戶轉變、由規模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著力提高"四率"即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產品優質率、勞動生產率,實現"四化"目標即基地建設規模化、生產經營集約化、產品質量標準化、市場體系產業化的整體戰略思路,積極探索出一條蠶桑突破發展和傳統產業現代改造之路,做活了“桑、蠶、蠶農、企業”四篇文章,讓蠶桑業在經受考驗中實現了“谷底騰飛”,實現了“蠶桑增效、產值增長、蠶農增收”的目的。
鏈條延伸大突破。過去,在石泉栽桑只為養蠶,賣繭只為繅絲,產業鏈條比較單一,抗御市場風險能力差。桑枝被燒,蠶沙被倒,下腳繭被撂,資源開發利用率低。為改變這一現狀,該縣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堅持走"節本增效、多元開發、綜合經營"之路,從加強蠶桑副產品科研、開發、利用入手,不斷延伸蠶桑產業鏈條,豐富產品品系,全縣呈現出集育苗、建園、制種、養蠶、收烘、繅絲、捻絲及絲綢產品深加工、富硒桑枝菌菇、桑園地膜洋芋、桑園土雞、蠶沙枕、蠶絲被、桑葚健康飲品等副產品項目開發為一體的現代化蠶桑產業發展新格局。天虹蠶種、鎏金蠶絲綢制品、雨花居家用品、延康飲食用品、菌鑫桑菇等知名產品俏銷省內外,有的還出口創匯,有的成為代表石泉特色的主打旅游產品。{page_break}
科技推廣大突破。按照“上抓院、中抓縣、下抓站,院抓智囊團,縣抓科技特派員,鄉抓強村大戶示范園”的思路,該縣積極與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安康學院共建石泉蠶桑科研教學試驗基地,尤其是探索總結的簡易高效“345”蠶桑生產技術,即高效桑園建設三要素(品種、密度、樹形)、管理四要點(機械作業、配方施肥、化學除草、間作套種)和簡易養蠶五項技術(小蠶共育、大蠶蠶臺育、多批次養蠶、自動上簇、機械消毒)易記好學適用,深受蠶農歡迎;制定的具有11項地方標準的《蠶桑標準綜合體》順利通過省級驗收且作為全省養蠶技術推廣的規范文本。“國家蠶桑標準化示范區建設”、“彩色絲的開發利用”等科技項目的成功實施,讓該縣蠶桑產業科技水平處于西北領先地位。全縣推行蠶桑科技特派員制度,在大鄉大鎮建立科技示范基地(蠶桑產業效益倍增示范村、綜合示范園區及現代蠶桑產業示范帶),讓農科部門技術優勢得到發揮,以縣級中心、鄉級站、村級輔導員為依托的技術推廣與物資配套服務網絡得到健全,蠶農也享受到更為便捷、更為周到的科技服務。
體制機制大突破。強化組織保障。根據制定的農民增收蠶桑生產三年行動計劃和五年發展規劃目標,石泉縣堅持“四個集中”(把精力集中在發展上,把發展集中在經濟上,把經濟集中在項目上,把項目集中在效益上)原則,推行蠶桑重點工作領導小組運行機制,由縣委書記、組織部長任組長主抓蠶桑,下定了強勢領導抓蠶桑、圍繞政績抓蠶桑、突出落實抓蠶桑的決心。強化干部保障,全縣抽調一批后備干部,集中在蠶桑產業第一線進行鍛煉;根據鄉鎮蠶桑產業發展情況,在重點鄉鎮增配專職副鄉鎮長,設置蠶桑技術服務站;對達到一定規模的蠶桑強村村書記享受副科級工資待遇;深入開展千名黨員幫包千戶養蠶大戶、百個支部結對共建、百名干部創業招商的"雙千雙百"活動,干部在產業發展一線、工業招商領域得到了鍛煉;強化落實保障,對蠶桑工作落實"三線"督辦機制(蠶桑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日常督辦,督查考核辦公室負責階段督辦,紀檢監察部門負責重點督辦),建立蠶桑產業發展目標考評體系,完不成任務的不得評先和提拔重用;強化服務保障,創新生產服務和收烘經營體制,按照“公司+合作社+農戶”的一體化生產經營模式,建立和發展30個蠶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抓5000個大戶,確保全力推進蠶桑產業發展。強化資金投入。2008年縣本級財政整合捆綁各類資金300萬元,向上爭取項目資金170萬元;2009年多方籌措755萬元資金;2010年整合資金800萬元,專項用于強村大戶建設、基地基礎建設、綜合利用開發、科技示范推廣和龍頭企業培育的獎補、扶持,加上上級項目資金、部門幫扶產業發展資金、龍頭企業“反哺”合作社、基地投入的發展資金、金融系統貸款貼息等,據了解,“十一五”期間,全縣共計投入近4000萬元資金用于扶持蠶桑產業發展。
企業集群大突破。石泉縣立足蠶桑抓蠶桑、跳出蠶桑抓蠶桑的思路,搶抓國家實施東桑西移及建設優質繭絲基地項目機遇,堅持按照“工業強縣”六化戰略要求(即民營化、合作化、園區化、品牌化、體系化、項目化),堅持把全民創業、項目包裝、招商引資與作為推進蠶桑生產、繭絲工業發展的“三大”重要抓手來抓,一是鼓勵支持城鄉居民投建產業基地、創辦中間服務體,二是鼓勵支持客商投資辦龍頭企業,確保大招商帶動大創業,大創業促推大招商。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益開發的古堰工業園區已吸引浙江天成、鎏金蠶家紡、天新捻絲、上海灝天絲綢服裝、凱莎家紡等大型規模工業企業入駐園區,生產異常忙火,全縣繭絲綢工業產值連年呈遞增態勢。重點打造的蠶桑繭絲加工基地,形成完整的繭絲綢產業集群,真正結束石泉“興桑只養蠶、賣繭只繅絲、有絲沒有綢、有綢沒有衣”的歷史。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縣內發展起來的蠶桑產業創業園、產業村、示范戶處處都是,2009年蠶農因此項產業實現人均蠶桑純收入721元,占比全縣人均純收入的21.6%,通過估算,2010年人均蠶桑純收入將到全縣人均純收入的比例還將提高。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