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城盡是“炒棉團”新疆棉市的蝴蝶效應
在大蒜和豆類之后,什么是熱錢炒作的目標?答案是棉花。
10月21日,一場由河南省棉花協會組織的棉花形勢座談會在鄭州舉行,參與者有南陽市紅棉、天誠棉麻等十余家河南棉業巨頭。“棉價這段時間漲得厲害,省棉協組織這次座談會也是給協會會員搭建一個溝通平臺,共商應對之策。”河南省棉協副秘書魏勇介紹。一個相關的背景是,棉花在9月初還是1.6萬元/噸,至本周已經漲至2.6萬元/噸,棉價瘋狂背后,誰是推手?
災年+缺棉=漲價
棉花市場現貨短缺被認為是構成此輪棉價暴漲的基礎,美國農業部一個公開的預測是,2010年度中國棉花產量約600萬噸,而需求量則高達1000多萬噸,缺口達400萬噸。作為棉花收購的一線企業,南陽市紅棉集團董事長黃麗對此輪棉價上漲的看法是:“今年自播種以來,天氣一直不利于棉花生長,低溫多雨使得棉花生長期推遲,影響新棉產量和上市。”
棉花產量下降另一個更深層級的原因是,種棉花不如種植其他農作物賺錢。“近年來棉花與其他農產品比價關系不盡合理,再加上農資價格、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植棉面積逐年減少,市場普遍預期今年棉花產量將明顯低于去年,因此棉農惜售嚴重,棉價攀升。”黃麗說。
今年8月,格林期貨鄭州營業部副總經理安俊峰帶領部分棉花期貨客戶前往新疆棉區考察,對棉花種植現狀有更深的了解:“新疆是我國的棉花主產區,很多河南人在那里承包土地搞種植,但一般只是拿出來10%的土地種植棉花,原因就是種棉花不如種其他農作物賺錢。”安俊峰介紹,過去四五年幾乎都是棉花種植的“災年”(即不利于棉花生長的年份),即使豐產了,棉價反而會更低,棉賤傷農,當連續多個棉花“災年”的累積效應疊加后,就形成了如今棉花短缺的現狀。
鄭州四棉董事長馬周存認為,隨著國內經濟逐步復蘇,棉花需求開始增加,產需缺口增大,也是導致棉價大幅度上漲的一個重要原因。“持續上漲的棉價給紡織企業帶來了很大困難,比如我們現在只能接一些小單,大單一接就賠,給生產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帶來了影響。”馬周存希望能限制“炒原料”的投機行為,保持企業穩定、連續生產。他的愿望能實現嗎?
滿街都是“炒棉團”
溫州人中最具知名度的炒客組織是炒房團,但現在最火的是溫州“炒棉團”,這是媒體的炒作?剛從新疆歸來的鄭州某公司負責人李經理講述了他所了解的內幕。
10月27日,一架從烏魯木齊飛往杭州的波音737飛機在鄭州新鄭國際機場做短暫停留后,80%原機乘客重新登機飛走。“機上絕大部分是來自浙江溫州的炒棉團成員,他們說著方言,手指上戴著粗大的金戒指,話語中只有一個關鍵詞:棉花,他們前往新疆的目的也只有一個:搶棉花。”李經理說。
李經理的鄰座得知他從事和棉花有關的工作后,非常殷勤地向他咨詢對棉花價格的看法。“以溫州人為代表的浙商資金實力雄厚,這輪棉花漲價后,很多在疆浙商開始炒作、囤積棉花,加劇了棉價的暴漲。”
某期貨公司負責人透露,他的一個江浙客戶剛剛平掉了棉花期貨的多單,300萬元的投入,一個多月的時間獲利達千萬元,平安離場。“他在棉花期貨價格1.6萬元/噸時做多,2.6萬元/噸時止盈出場,這是江浙資金炒作棉花的經典路線:在現貨市場囤積貨物,瘋狂買漲,在期貨市場同時做多,短時間內快速盈利,你看看棉花期貨多單持倉分布就知道了,多是在浙系期貨公司如永安期貨、新湖期貨席位上,賺大發了。”
不過在這位負責人看來,和國際投機基金炒作原油和有色金屬相比,浙商炒棉團玩的不過是一個小游戲而已,大宗商品金融化,在全球已經有泛濫趨勢,這可能才是棉價暴漲的根源所在。{page_break}
大宗商品金融化陷阱
新疆的一只蝴蝶扇動翅膀,河南的棉花市場可能會掀起“巨浪”,黃麗對此有切身體會。她介紹,炒棉團推波助瀾,加上本地棉農惜售,已經給紡織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往年這時候收購任務應該完成一大部分,但今年極不理想。棉紡廠庫存低,資源缺口大,已出現搶購勢頭。省棉花協會會長孟少輝認為,解決中國棉花安全問題的關鍵是通過各種手段調動棉農的種棉積極性。
從鐵礦石到原油,從大豆到有色金屬,每一種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都讓中國吃盡苦頭。僅僅在幾天前,發改委上調了成品油零售價,中國成品油價創出歷史新高。在剛剛結束的廣交會上,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對媒體公開表示,他對美國貨幣發行“失控”以及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急劇上漲等重大難題感到憂慮。
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暴漲給中國帶來的通貨膨脹影響,被稱為“輸入型通脹”,導致中國的CPI數據“高燒不退”。河南盛金投資基金經理馬建軍認為,大宗商品在國際炒家的眼里已經不是商品,而是變成了金融工具,他們像炒股票一樣爆炒大宗商品價格,以美國棉花為例,美棉在過去三個月的時間里漲幅高達80%,大型國際基金炒作跡象非常明顯,炒家獲得巨額利潤。
馬建軍認為,近年來,國內多種商品價格的上漲一般都是在國際市場上該品種價格上漲誘導下進行的,表面上看似乎有國際現實背景,炒作理由充分,殊不知這恰恰是國際基金在玩的一個大宗商品金融化游戲。中國雖有三家商品期貨交易所,“中國制造”雖行銷世界,但大宗商品定價權卻不在中國,大宗商品金融化陷阱時刻威脅著“中國制造”的安全。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