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鞋文化博物館為你講述中國鞋文化
鴛鴦喜鞋、宮廷龍鞋、華夏鞋文化博物館。
展示千余件鞋產品
作為本市首座展示鞋文化的舞臺,“華夏鞋文化博物館”由老美華鞋店籌建,目前布展工作已經基本完成。該博物館面積達800多平方米,匯聚了包括船形鞋、千層底鞋、云頭稠面木底鞋等千余種鞋產品,既有古代遺存物也有后期仿制品。展柜內側的墻壁內,則對各種鞋類的起源、用途、民俗做了詳細的文字介紹。您還能親自感受舊時制鞋、售鞋、甚至是纏足的場景。
追溯5000年鞋業沿革
該博物館分為六部分,包括鞋的歷史、鞋的民俗、鞋的品類、三寸金蓮專題、精品展示和特殊場景。“鞋的歷史可以一直追溯到遠古時期,在我們的歷史展區,就涵蓋了從遠古時期到新中國的各種鞋類。”館長鐘漫天表示。在場館現場,記者看到從遠古、商周戰國、秦漢三國、明清、民國直至新中國成立后等各階段的展臺,都陳列著十幾雙鞋制品,編織鞋、木底鞋等等,一應俱全。不僅如此,還有專門的天津展區。
邊看鞋邊學古代習俗
過道另一側是“鞋的民俗”部分。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祭祀祭祖都與鞋產品密不可分,古時候,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交際場所,人們所穿的鞋也不盡相同,懷著不同的意愿,鞋樣式更是形態各異。對虎崇拜的虎頭鞋、求子的連生貴子鞋、農耕鞋、壽鞋,千奇百怪。“這部分都是與文化禮儀相關的,不僅能看到實物,通過文字介紹還能了解古代人的思維意識和習俗。”鐘館長表示。
“三寸金蓮”各不同
“很多年輕人可能只聽說過三寸金蓮,但沒有深入了解,我們在布展時特意安排了這個專題。”鐘館長告訴記者,在博物館內,三寸金蓮鞋產品的歷史背景、制作材料、附屬配飾以及各省市的不同樣式,都得到一一展示。三寸金蓮的鞋產品并不單獨存在,而是要配有很多附屬物,主要包括銀帛飾物,和金屬飾物兩種,比如腿帶、腳環等。而不同地區的三寸金蓮鞋產品也不盡相同。該博物館則匯聚了28個省市的樣式,大小、顏色、設計都形態各異,與現在的標準化生產相比,可真是別有一番韻味。
古代科舉誕生“作弊鞋”
你知道古代科舉還有“作弊鞋”嗎?在博物館內你就可以親眼目睹。在精品展示部分,一雙黑色的布鞋引起了記者的注意。與普通的鞋不同,它的鞋底呈現一個凹陷的正方形,看起來不過幾平方厘米。“這是科舉考試作弊用的,叫‘夾帶鞋’,考生把考試范文的袖珍版放入這個凹陷處,再蓋上鞋墊,在檢查時不容易被發現,就可以把范文帶入考場了。”工作人員解釋道。另一方面,祈求與上天無限接近的接天鞋翹、宮廷龍鞋等共7個精品鞋類,都一一呈現。而在特殊場景部分,清朝時期本市鞋店的實景、老美華在北京開設的分店門面、陳列著一百雙鞋的百履墻,甚至是百姓為女子纏足的房屋等,都一一展示。只見一座不大的房屋內,狹窄的床上放置了纏足椅凳、金蓮夾板、裹足布、金蓮熨斗等十幾件物品,整個房屋仿若一間“刑房”。
還原古代制鞋工藝
當然,除這6大部分外,參觀者還可以在博物館的特定區域,親自感受古代的制鞋工藝。一張長桌、一盞照明燈、利用剪刀、木夾子、鞋底,尺子等工具,心靈手巧的勞動人民便制鞋謀生。如今環顧在寬闊的街道上,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已經很難看到這樣的場景。在博物館靜靜坐下,擺弄著那些古代制鞋的物件,感受那時那景,更是別有一番韻味。“作為歷史上我國北方重要的鞋業基地,天津對于促進鞋文化的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現在我們也建立一座弘揚鞋文化的博物館,讓更多的人了解中華民族的鞋業歷史,通過實物展示、歷史描述的方式,引導和推動更多的人,了解鞋文化。”鐘館長飽含深情地表示。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