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淘汰制革落后產能走上健康發展大道
9月4日訊,長沙縣的發展,有人打了個形象的比喻,就像是高手在玩魔方:不管組合多復雜,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想要的色塊“轉”到正確的位置。
這是一種境界。
近年來,盡管面臨世界金融危機等諸多考驗,長沙縣依然保持高速發展的態勢,他們轉動發展“魔方”的法寶只有一個:轉變發展方式,走科學發展的康莊大道。
1%的土地創造了90%的財政收入
今年6月底,長沙縣政府的投資評估會如期舉行。由10多個部門負責人組成的評估組,對10多個想到長沙縣落戶的現代農莊項目進行全面評估。結果只有少數幾個過關。
長沙縣政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兩年來,長沙縣收到了國內外100多個現代農莊項目申請書,最終通過嚴格評估的只有20多家。“沒通過的都是因為項目土地利用率低。”這位負責人道出了原委。
作為省會的近郊縣,長沙縣清楚地認識到:土地資源是最稀缺的資源,集約用地就是最大的資源節約,也是加快發展的唯一選擇。
早在幾年前,長沙縣就決定:政府不搞“土地財政”,土地出讓收入不計入財政收入,要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為財政收入貢獻更多的“真金白銀”。為此,縣里出臺規定,所有投資項目一律進園區。由長沙經開區統一調度全縣7個鄉鎮工業園區的土地規劃和用地,按照產業規劃,將土地調配到最有效益的項目上去,入園項目必須是帶動力強、高技術、高投入、高產出、低能耗、低污染的項目。長沙經開區更是出臺鐵律:落戶長沙經開區的項目,每平方公里土地的建筑面積不低于80萬平方米,投資強度不低于20億元,產出不低于40億元。即使是面積達1000多平方公里的長沙現代農業示范區也是鐵板一塊:只對土地流轉面積達一定規模、產業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現代農莊項目“開綠燈”。
高門檻和投資鐵律讓許多投資者望而卻步,卻為長沙縣引來了一大批期盼的產業龍頭落戶。目前長沙縣規模以上企業超過200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達20家,由上市公司投資的企業達16家。2009年,長沙經開區與南部5個工業鄉鎮,實現財政收入47億元,相當于在長沙縣1%的土地上創造了全縣90%的財政收入。
青山依舊 綠水長流
盛夏7月,一股市場建設熱潮席卷長沙縣黃興鎮。繼紅星、馬王堆兩大批發市場決定搬遷至此后,高橋大市場、全州藥業等“市場大佬”都作出了在此投資興業的計劃,根據規劃,3年后,這里將崛起一個面積達5000畝的超大市場群。
消息傳開,黃興鎮一片歡呼,許多群眾深有感觸地說:如果不是政府關閉鎮里的13家化工企業,一心改善生態環境,發展花卉苗木和鄉村旅游業,大市場不可能選擇黃興鎮。
本世紀初,黃興鎮的經濟支柱——13家硫酸錳企業,創造了財富也給當地造成嚴重污染,村民們為抵制污染,曾掀起軒然大波。長沙縣的決策者從中受到莫大的警示:再也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只有走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新路,老百姓才會衷心擁護。
在許多人眼里,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就像一對天敵,難以調和。高舉“綠色發展”大旗的長沙縣卻很好地找到了兩者間的平衡點。
實施“分類指導、南工北農”的戰略后,長沙縣對北部生態環境優良的農業鄉鎮考核的不是工業和財政稅收,而是環境保護和生態農業,從源頭上遏制了這些鄉鎮發展工業、制造新污染的沖動。養殖業是北部鄉鎮的傳統產業,但長期過度、無序的養殖,給廣大農村造成了巨大的養殖污染,從今年開始,長沙縣將河流兩側50米范圍內、所有城鎮、人口聚集的村落劃為“禁養區”,其間所有養殖場一律關閉,將河流兩側50米以外地區劃為“限養區”,限制養殖規模。為了讓養殖戶生活不受太大影響,長沙縣今年專門撥出7000多萬元用于養殖戶的轉產培訓和生產、生活補貼。
在長沙經開區和南部工業鄉鎮,“治污、控污、防污”與財政稅收是同等分值,被列入績效考核的主要內容。他們毫不猶豫地將化工、皮革等高污染、高排放行業從產業發展計劃和招商目錄中“拿掉”;在對外招商時,不管項目投資金額有多大,只要觸動了環保這根“高壓線”,一律“一腳踩死”。據不完全統計,近3年,僅長沙經開區拒之門外的高污染項目就有10多個,投資額超過20億元。以長沙經開區為龍頭的“一區七園”,投入10多億元,建設了污水和工業廢水的分流管網和處理系統,固體廢棄物、生活垃圾和危險廢物的分類收集和處理系統,污染源監控管理中心,極大地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強度,推動了全縣工業向生態型工業集群發展。
近幾年來,長沙縣陸續開展了投資總額超過50億元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兩河流域”治理工程、覆蓋所有鄉鎮的污水處理廠工程等環保工程,在全省乃至全國引起了巨大反響,先后獲得了“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國家生態縣城”等殊榮。
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讓長沙縣既賺回了“金山銀山”,又保住了綠水青山。{page_break}
創造財富為民生
6月底,全省最大的縣級文體中心——星沙文化中心開工建設,這個投資4億多元的綜合文體中心建成后,將成為星沙百姓休閑、娛樂、健身的好去處。
星沙文體中心是長沙縣去年啟動建設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這十大民生工程涵蓋了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大事,也吸納了長沙縣創造的大部分財富。7月中旬,長沙縣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長沙縣用于社會民生事業的財政支出達12億元,占新增財力的80%,預計全年用于社會民生事業的財政支出將遠遠超過20億元。
“如果財政的錢不夠,我們還會考慮到市場上去融資,一定要保證各項民生工程建設順利推進,讓老百姓充分享受發展的成果。”長沙縣委、縣政府態度非常明朗。
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沒有百姓的安樂,沒有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百強縣”也好,“第一縣”也罷,都沒有太大意義。深諳此理的長沙縣,建立剛性投入機制,將新增財力80%以上都投入到社會民生事業建設中;在事業發展上,借鑒發展工業的做法和成功經驗,加快社會民生事業發展速度。長沙縣社會民生事業因此全面開花,啟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實施城鄉特困戶醫療救助制度、全面推開農村養老保險、建立全覆蓋的鄉鎮文化中心……
長沙縣一項又一項的惠民舉措落實到百姓頭上,如春風化雨般浸潤著百姓的心田,構就了一幅“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城鄉和諧發展圖景。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