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央行收緊了自己的貨幣政策
中國央行已經不是第一次緊跟美聯儲腳步進行貨幣政策方面的調整。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的高峰期,中國央行緊隨其他六國央行步伐降低了本國貸款利率,這其中就包括美聯儲先前宣布的降息措施。作為全球經濟政策回路中的角色之一,中國央行2008年10月的降息政策,進一步強化了自己作為新興國家的聲譽。來自新加坡馬來亞銀行(Maybank)的高級經濟學家Chua Hak Bin表示:“全球經濟增長分歧逐漸蛻變成了增長同步,而貨幣政策分歧也是部分預期美元強勢者的主觀表述。現在,這種分歧也正在轉變為政策同步”。
本周四早晨,針對美聯儲剛剛推出的加息舉措,中國央行也推出了自己的利率調整措施。在中美兩國一次看似奇怪卻協調一致行動中,中國央行通過多個流動性提供渠道收緊了自己的貨幣政策。中國央行的行動與美聯儲宣布將基準利率提高0.25%的舉措相隔只有10個小時左右。而美聯儲此次加息措施的推出,是其10年來的第三次加息。
中美兩國央行同步上調利率的不尋常行動,也促使彭博社開始回想起2016年1月份期間神秘出現的“上海協議(Shanghai Accord)”,這份協議出現在去年全球資本市場危機爆發高峰期。作為一個閉門討論的決定結果,這一天已經遠離公眾——卻讓市場暴漲持續到今天。正如彭博社所說,這一協調一致的行動,“回應了20國集團一年多前在上海作出的承諾”,所謂“仔細校準和清晰溝通”的表述,可能并不是空洞無力的說法。
無論協調與否,中國當天的金融市場條件類同于美國。即使中國和美國股市沒有做出相應的回應,但中美兩國的貨幣政策都在同步收緊。中國央行正在對經濟增長的基本面、通脹和金融系統穩定性做出回應。央行正在關注因為CPI價格指數受到抑制而出現的食品價格降低情況,也對國內資產泡沫和信貸增長問題給予了應有的關注。
因此,對于那些好奇于中國緊隨其后的加息政策是針對基準利率還是存款準備金率(RRR)的人來說,現在似乎可以讓自己處于一個暫時的冬眠期了——來自法國興業銀行的經濟學家姚偉給出了一個既涉及技術層面也涉及原因層面的解釋。
正如姚偉所強調的,中國央行緊密跟隨美聯儲采取的行動,至少在時機上是非常明智的。而且從今天的曲線變動情況來看,央行提高了其主要流動性管理工具利率10個基點,遠超過此前的多數預期。中國央行推出加息政策后,國內最重要的七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上升至2.45%。
中國央行在其新聞稿中強調,這些銀行間利率上調的措施只是簡單順應市場發展趨勢的行為,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加息政策。只有基準貸款利率和存款利率的上調,才能算作是真正的加息政策。不過,對于銀行間利率的變化,央行也列出了本次加息的四個典型理由:經濟復蘇、通脹上升(特別是房價上漲)、信貸強勁增長和美聯儲推出加息措施。
但是,中國央行依然傾向于采用貨幣緊縮來配合自己中性穩健的政策立場。這意味著,調整銀行間流動性和銀行間利率可能仍然是央行保留的主要行動。這可能是因為中國國內CPI指數依然處于較低水平所造成的。或者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央行準備將其利率調整方向從基準利率/貸款利率為主,逐步轉向銀行間利率為主,而本次就是很好的一次實踐操作。無論如何,央行不希望市場趨勢領先于自己的政策調整,也不希望貨幣政策趨于過緊。在這一點上,中國央行跟美聯儲的想法基本一致。
在中國央行的政策思考中,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和中美兩國的貨幣利差發揮著一定的作用。與美聯儲上調利率25個基點相比,中國央行上調10個基點利率的做法,對人民幣所起的幫助作用并不大。因此這也可能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但是,美聯儲的行動給中國央行提供了一個采取行動的時機,這似乎也支持了央行關于銀行間利率加息是“跟隨市場”的觀點。
考慮到中國央行的最新舉動,有外界人士認為,中國國內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將會一直持續到2017年年底。現在,法國興業銀行進一步預期,對于中國國內銀行間利率的調整,第二季度將會上調20個基點,第三季度將會上調10個基點,第四季度不會上調利率。
同樣值得外界關注的發展趨勢是,作為中國央行日常流動性管理的結果,銀行間市場利率的變化情況需要引起關注。這些市場利率的變化趨勢導致中國央行調控工具利率出現變化,從而也更及時地反映了央行的政策意圖。在央行采取今天的措施之前,國內7天期逆回購利率28天日均線已經在50基點以上,高于2016年8月份以來的低點。
最后,雖然中國傳統上一直回避對美聯儲使用傳統渠道進行利率調整的做法發出正面批評,但來自中國的傳統媒體發表了一篇社論文章。這篇社論文章的作者表示,中國應該要警惕美聯儲加息的“溢出效應”,并警告稱,以“自我為中心”的美國利率政策,已經在歷史上引發了多個國家的金融危機。最后,這家媒體還警告稱,美聯儲的加息政策可能會對全球經濟產生“嚴重沖擊”。
更多相關的資訊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