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實體經濟急需資本市場提供支持
對于A股監管層來說,確保市場穩定無疑是今年工作的第一要務。這不僅是因為新一屆的監管層吸取了15年股市大震蕩的教訓,更是當下實體經濟急需資本市場提供支持的形勢所需。畢竟,A股市場所承擔的再融資、IPO、債轉股等功能,對于實體經濟降杠桿有立竿見影之效。今年“兩會”上也釋放出了注冊制淡出的信號。注冊制在今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沒有提及,《證券法》的修改也很可能繞過這一問題。從積極的一面講,這意味著市場不必談注冊制色變,監管層的務實思維也由此可見一斑。
從監管層在“兩會”期間的表態來看,基于維護市場穩定的訴求,監管層已經形成了一套系統性的A股監管和治理思路。3月7日,證監會主席劉士余在回答記者提出的“IPO會一直保持目前的節奏”時表示,“你猜的差不多”,證監會副主席姜洋當日也公開表示,證監會將配合人大法工委做好證券法的修訂工作,主基調是強化對上市公司、中介機構的監管,強調交易所的一線監管職責,并且將制定更為明確的退市政策,同時嚴管并購重組。
梳理近期監管層的表態和相關消息,不難形成一條清晰的監管和治理邏輯:注冊制在淡出,但IPO會持續加速,以完善并落實退市制度、打擊重組亂象為焦點的監管治理也在同步加強。此外,有消息顯示,繼扶貧上市之后,一些優質公司也可能享受到IPO綠色通道。資本市場要最大限度地服務好實體經濟,就必須在確保市場穩定的前提下,解決好IPO堰塞湖的問題,無論是讓注冊制的提法淡出,還是強化監管、落實退市制度、強調投資者保護,實際上都是為這一前提服務的。
而IPO加速更有資金面的保駕護航。從股市外圍來看,國內主要城市的樓市步入盤整期和外匯管制的實施,將會使股市成為更具吸引力的投資渠道。而就A股市場而言,2月17日出臺的限制再融資的新政,可以有效對沖IPO吸金效應對市場的沖擊,此外,IPO加速也會吸引更多的打新資金入市,自15年年末實行的新股市值配售制度取消了預繳款規定,避免了打新資金在新股申購期集中堆積、回流造成的市場擾動,可以使作為打新門票的資金沉淀在大盤中,成為市場的穩定器。
首先,再融資收緊為IPO加速釋放了空間。過去幾年,每年的再融資規模幾乎是IPO融資規模的10倍,2016年定增市場融資1.49萬億,更是創下了史上最高記錄,按照今年出臺的再融資新規,2017年定增融資規模可能縮減4000億-6000億元——要知道,去年全年的IPO融資規模也只有1381億。實際上,大幅度限制再融資不僅為IPO加速創造了空間,也將令一部分靠講故事做高股價、靠再融資扮靚業績的上市公司面臨業績兌現壓力,顯然,作為影響股市穩定的潛在負面因素,這種越吹越大的泡沫,越早破滅越好。
其次,IPO加速將吸引更多的打新資金入場。目前IPO發行市盈率限定在23倍以內,低于絕大部分行業的平均市盈率水平,從最近一段時間來看,打新的中簽率在萬分之幾的水平,但中簽后通常會有數倍的收益。由于發行市盈率和市場均值存在明顯差距,短期內,市場對新股的熱捧不會改變。
而在現行的市值配售制度下,網上頂格申購某只新股需要持有的股票市值平均在10萬元以上,網下打新的門檻更高,參與者一般是打新基金和其他機構投資者,根據最新修訂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承銷業務規范》,網下投資者報價時應當持有不少于1000萬元市值的非限售股份,而隨著新股發行節奏的加快,自2016年下半年以來,門檻實際上在節節攀高,有機構預測,今年網下打新市值門檻或升至1億元。
總體而言,A股市場自去年以來的政策制定和監管取向,首要目的是穩定市場,避免市場的大起大落,“兩會”期間釋放的一系列信號,只是對這一取向的進一步強化。就IPO加速而言,受益于此的公司大量上市,將為投資者提供更多潛在的價值投資標的,使市場回歸理性,從而在中長期利于A股穩中向好、走出慢牛。
想要了解更多的資訊,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的報道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