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貨幣政策利率 股市才有“活路”
如果中央銀行奉行“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核心理念,那就請你立即管住貨幣政策利率,不要任由它持續上漲,因為中國與實體經濟相關債務資本大約160萬億元,利率每上升1個百分點將意味著1.6萬億元的財務成本或利潤損失。要知道,中國實體經濟已經扛不住這樣的消耗了。按照10倍市盈率計算,這1.6萬億元企業利潤損失對應股權市值將達16萬億元,這其中當然有相當一部分屬于真是的股市市值損失。美國未來很可能用“‘零利率到正常低利率’之間的加息空間推高美國幣值,引誘全球金融資本流向美國”;同時用“‘正常低利率+減稅’壓低制造業成本,引誘全球產業資本流向美國”。
也許,當下引導利率上漲與穩定人民幣匯率密切相關。但我要問,穩定人民幣匯率的目的是什么?為穩定而穩定嗎?還是為了中國經濟的穩定?如果是后者,那就不要讓貨幣市場利率上漲的時間持續太長,否則中國經濟不僅穩定不住,而且還會為之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尤其是已經脆弱不堪的實體經濟損失更大。通過提高利率穩定匯率,不是等于讓中國以實體經濟的利潤去補貼“熱錢”或金融資本嗎?這顯然是“實體經濟為金融服務”對嗎?所以,請央行不要這樣做。
人民幣貶值意味著資本逃逸。這話對嗎?理論地講,這話錯誤的。因為,資本有不同屬性,而不同屬性的資本有不同偏好。宏觀地看,我們至少應當把資本分為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面對貶值環境,這兩類資本的感受應當截然相反。金融資本偏好加息、貨幣升值的環境,因為這個環境為之提供了良好的套利機會;但產業資本相反,它們偏好低息、貨幣貶值的環境,因為這樣的環境為之提供了低財務成本。所以,如果我們但從金融角度看,人民幣貶值只會導致金融投機資本外流,而產業資本會更愿意留在國內。
有人會說,當下人民幣貶值過程中,不是許多曹德旺式的實業家去美國投資嗎?錯。但從金融角度講,曹德旺等實業資本之所以流出,恰恰是過去很多年人民幣不斷升值的結果,而不是當下的金融原因。事實也是如此,曹德旺對美國東西是幾年前的事,只不過現在才拿出來“炒”而已,目的就是讓中國人做出錯誤的判斷,認為“曹德旺是因為人民幣貶值才出走”,并以此煽動不明真相老百姓“兌換外匯”,讓中國外匯儲備掉進“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并以此加大中國發生金融危機的概率。所以,我們千萬不要上當。
美國之所以可以達到上述目的,那是因為美元霸權和美國金融強勢的實際存在,這樣的強勢中國沒有,日本沒有,歐洲也沒有。所以我們必須做出痛苦的選擇,或者提高利率挽留金融資本,讓股市和實體經濟承受重大損失;或者壓低利率,保住實體經濟的同時容忍金融資本逃逸,人民幣貶值。我認為,現在央行可能采用的是“折中方案”,但我認為不妥。因為“折中方案”很可能導致“雞飛蛋打”的結局。所以,我更欣賞歐洲和日本的做法,用寬松貨幣、甚至負利率全力以赴保住實體經濟的金融生存環境,然后采用“非市場手段”抑制金融資本逃逸。
當然,中國無須“季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但至少不能讓利率沒玩沒了的上漲,也即是說,至少不能緊縮貨幣,而適宜的做法應當是“中性略偏寬松”。我認為,只要愿意,只要不受“市場原教旨主義思想”的禁錮,中國管理金融資本跨境流動將有的是“可行而有效的方案”。怕就怕“因堅持市場而不敢強化監管”,結果是“兩邊大嘴巴”。實際上,中國這樣的教訓很多。現在需要中央早下決心,不要等到事情極致化了再行動,那不僅被動,而且事倍功半,代價更大。
要保中國實體經濟,實現去杠桿的戰術目標,就必須保住中國股權市場活躍,除此別無選擇,而利率上行對股權市場的壓抑顯而易見。所以,央行眼里不僅要有匯率,更要有股市。可以肯定地講,中國經濟是否可以度過難關,是否可以真正實現“振興實體經濟”的國策,與當下和未來貨幣政策的正確選擇密切相關。所以,懇請央行不要總是站在金融角度考慮金融問題,而是要更多地站在實體經濟的立場上考慮金融問題。
想要了解更多的資訊,敬請關注世界服裝鞋帽網的報道吧。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