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四大國有銀行貸款下降也是頭一次
中國四大國有銀行貸款總額出現下降,為至少2009年以來首次出現這種現象。
中國央行16日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止10月底,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貸款總計35.69萬億元,較9月份減少656億元。
“信貸增長放緩主要是因為銀行對經濟前景和資產質量保持謹慎立場。”彭博社援引DBS Vickers駐香港分析師陳姝瑾觀點稱,此外,銀行也可能因為接近完成全年放貸目標而放慢貸款腳步。
不僅如此,華爾街見聞提及,三季度中國四大國有銀行凈利潤增速均不足1%,股份制銀行凈利潤增速多為個位數。銀行三季度財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工行、建行、農行、中行凈利潤增速分別為0.65%、0.73%、0.57%、0.79%。第三季度中行還出現2009年以來首次凈利潤增長下滑,同比下降1.5%。
此外,四大行也像其他股份制銀行一樣,面臨不良貸款增加、不良率攀升的潛在壓力。農行不良率高達2.02%,是四大國有銀行之中唯一突破2%的,其他三行不良率均在1.45%左右。
近期,中國企業違約警報頻頻拉響,致使部分銀行卷入其中。華爾街見聞提及,山水水泥爆發債務危機,促使中國建設銀行和招商銀行要求其立即償還債務,數額分別為5000萬美元和4.94億元人民幣。
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提到,穆迪預計,息差下降可能促使某些中國的銀行為追求更高的貸款收益而增加對高風險客戶的敞口,從而在短期內使其風險控制能力面臨挑戰。未來1-2年中國銀行業的運營壓力還將進一步上升。
銀行業面臨的種種挑戰是宏觀經濟減速的反映。即使央行一年內六次降息,也未能阻止中國最為廣泛的新增信貸指標10月份滑向15個月最低。央行1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0月新增人民幣貸款5136億元,大幅低于預期的8000億元,更不及9月的1.05萬億元。疲軟的信貸增長數據表明,中國經濟面臨進一步減速的風險。
中國銀監會12日晚間公布的數據顯示,商業銀行前九個月的利潤增速從上年同期的13%放緩至2%。在金融監管放松提升競爭力的同時,不良貸款撥備、貸款利差收窄和信貸需求疲軟侵蝕著銀行的利潤。
中國銀行業呈現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雙升”。銀監會數據還顯示,截止三季度末,中國商業銀行可能發生問題的貸款增至近4萬億元(6280億美元)。不良貸款余額近1.2萬億元人民幣,不良貸款率1.59%,但如果算上關注類貸款,這兩個數字分別升至3.99萬億元和5.4%。這一數據超過了瑞典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商業銀行面臨的潛在的金融風險加劇。
多位海外分析師懷疑中國官方不良貸款數據低于實際水平。香港《南華早報》報道稱,銀行對未能按時償付的債務予以展期可能是官方不良貸款數據被低估的一個原因。
國際清算銀行9月曾警告,中國信貸相對于GDP的比例暗示著,中國未來幾年發生銀行業危機的風險在升高。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