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仍面臨資金短缺
許小年認為新常態包括三方面內容:
第一,政府不再以GDP的高增長作為支柱目標;
第二,新常態下,政府不在依靠刺激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保證經濟增長;
第三,政府將通過改革創造新的紅利。
為什么在這個時候提出新常態,許小年認為,背景是三十多年改革開放投資的增長和GDP的增長不匹配所致,投資增速每年有25%左右,GDP增速只有10%。這是很明顯的過度投資,使中國經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即計劃體系下的短缺經濟到現在的過剩經濟。
由此各行各業,特別是傳統制造業全面產能過剩,伴隨產能過剩是銀行信貸的大幅度增長,同時導致了投資增速的自然下降,投資增速的下降又不可避免帶來經濟增速的下降。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宏觀擴張性政策失效,宏觀政策出臺對經濟的刺激作用越來越弱,即政策效應遞減。
在新常態下,許小年表示,當前應該是決定經濟增長的不是需求,而是供給,這就是新常態下的新思維。
“當前改革不是為了拉動需求,而是增加供給端活力和效率,所謂需求端不足導致經濟增長放緩是一個錯誤的思路。”許小年表示,沒有需求不是因為消費者沒有需求,而是因為沒有消費能力,這需要居民家庭收入的支撐;另一方面,投資的增長需要企業利潤的支持。
許小年說,政府也不可能創造有效需求,政府的財政資金也是來自居民和企業的收入,政府的稅收并不改變社會總收入,社會總有效需求也會維持不變;同樣,政府擴大貨幣流動性規模,稀釋了貨幣購買力,僅是將購買力轉移到政府手中,社會總收入同樣也沒有增加。
上證指數已近4000點大關,日成交額也達到1.4萬億的天量,許小年在發言中坦言,股市到了誰也說不清的時候, “在過剩經濟中難以找到投資盈利的項目,因此也不能創造有效需求。”許小年表示,所以大量資金在資本市場中流動,而實體經濟仍面臨資金短缺的情況。
在當下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宏觀的擴張性政策將失效,這就是政府提出新常態的歷史背景。大量資金在資本市場中流動,而實體經濟仍面臨資金短缺的情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