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數據正在考驗市場面
最新經濟數據顯示,前兩個月工業增加值同比下滑至6.8%,創幾個月內新低,零售銷售同比降至10.7%,顯示市場需求十分疲軟。前兩個月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至13.9%,與以前動不動增長20%~30%大相徑庭;而房地產銷售額同比下滑到負15.8%,二月份土地購置面積降至負31.7%,后期地產投資再放緩,投資特別是房地產投資歷來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數據顯示未來增長仍大受考驗。
按照以前的邏輯,越是經濟差越要刺激,但不久前已再降了一次息,前兩個月數據是在十月份降了一次息、半年來直接間接降了幾個準背景下錄得的,PPI增長率不管如何刺激總是一路向下很說明問題。假如信貸政策再寬松,能否取得刺激成效呢?
現實的回答是:其一,市場的貸款需求甚為疲弱;央行開展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貸款總體需求自2014年第二季度以來不斷下滑,去年第四季度貸款愿望低于第三季度,并創出2008年末金融危機達到高潮以來的最低愿望。其二,歷史上累積的本息償還壓力大。由于之前息口較高、附加開支大,各類企業還本付息成本甚至占產值比例達到三成,本質上還是大國企資金利用率低。其三,銀行信貸款當前已非投資資金的主要來源;私企、外企投資中自籌資金所占比例超過一半。
既如此,央行也沒有必要過多寬松貨幣、強刺激、釋放過多流動性,而是從結構性手段、從提高企業家預期、從修建籌資渠道入手。實際上,幾次刺激真正的受益者是股市,因此輿論又反作用于股市。
央行負責人稱,不認為“資金入股市不是支持實體經濟”,被報道為“認為資金入股市是支持實體經濟”,中國式邏輯不是“否定之否定等于肯定”。這里有兩重意思,國內已有一批人認為股市太興旺反而削弱了實體經濟(減少資金支持),以致要央行干預。更重要的一項是,已經不可能再有維穩資金托市之類動作,大舉拉升金融股幾個漲停不再出現。
在傳出“中國版QE”傳聞后,股市各路諸侯甚為緊張,是否去年四季度銀行股反復漲停情況將出現?倘若如此,不僅小盤股,而且軍工股都將出現去年受擠壓的危險。如果明白“不認為”背后的含義,便會感覺是虛驚一陣。
“中國版QE”最后證實,從數量上只有一萬億,在內容上也不是QE。一萬億元地方債務置換,根本不能算是與“養老金入市”并列的大利好,注意到該類債券的發行人與償還人都是地方政府;因此,本質上只是“地方債務展期”、“債務定義變更”,或者把原來應處理的債務問題從時間上拖延幾年,最終還是要解決的。
但是,這相當于把原來模糊的地方債清晰化,而且利息還是要還的。本債可以不增加,但由于多是高利率,需要支付的利息累積尚多,需要地方政府想辦法,同時借新債的利息也要還。不能簡單認為對商業銀行有利。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