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推沽空機制對A股短期無影響
允許海外投資者通過滬港通來做空A股,這難免讓國內投資者心理犯嘀咕,畢竟A股市場目前基本上還是一個單邊的多頭市場。雖然A股市場也有融資融券,投資者可以通過融券來做空個股,但A股市場的投資者更習慣于融資做多,這一點從券商融資融券業務的余額可見一斑。比如,截至春節前夕的2月17日收盤,滬深兩市融資余額為11057.77億元,而融券余額只有47.14億元,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這樣一個多頭占據絕對統治地位的市場里,就連“唱空”都是一種忌諱,更別說“做空”了,尤其是允許海外投資者來做空A股了。
不過,正因為A股市場是一個單邊的多頭市場,這就使得港交所通過滬港通來加入沽空機制顯得更有意義。既然國內投資者都是“死多頭”,那么,A股市場就更有必要引入海外投資者來做空A股,并以此為國內投資者做個示范。畢竟對于一個健康發展的市場來說,做空機制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對A股市場這種長期以來基本是單向做多的市場來說,容易造成不少公司股價嚴重偏離內在價值,需要做空機制來修正,使股票價格向其內在價值回歸。而且在股票下跌的情況下,投資者選擇做空,不僅可以減少損失,甚至還可以因此獲利。因此,不論是對市場來說還是對投資者來說,做空機制并非壞事,只要把握得當,它可以讓投資者減少投資風險,增加投資收益。
沽空機制對A股影響幾何?我認為短期影響可以忽略不計。畢竟A股市場是一個以內地投資者為主的市場,而且投資者又是
“死多頭”,僅靠少數香港投資者或海外投資者來做空,實屬蚍蜉撼大樹,很難真正達到做空的目的,甚至不排除少數做空的海外投資者會陷入國內投資者的“人民戰爭”之中。
不僅如此,就港交所推出的滬股通做空機制來說,也強烈地打上國內市場的烙印。比如,港交所對沽空價格和數量均作了限制。通過滬港通進行的沽空交易,不能進行無擔保沽空,沽空盤輸入價不得低于最新成交價,每只沽空股份賣出量每日限額1%,10個交易日累計不可超過5%。此外,港交所還會對沽空量較大的投資者進行監督,以防止違規交易造成股價劇烈異動。可以說,在這些條條框框限制下,滬港通沽空機制基本上就變成了“沒有牙齒的老虎”。正如一家外媒所言“新規定似要打擊做空。限制如此苛刻,使得做空無論是作為市場風向標還是對估值調整,似乎都沒有什么價值。”
之所以作出如此嚴格限制,個人以為至少基于兩方面考慮。一是為防止股票價格過度波動,因為賣空者若是把價格設得太低,賣出量又較大的話,很可能造成標的股票價格瞬間劇烈下跌。二是在國內投資者占據主導地位的A股市場,少數海外投資者的做空是一件充滿風險的事情。對做空的嚴格限制條件,有利于防范海外投資者的做空風險。
而之所以要推出這種嚴格限制的沽空機制,或許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的解釋可以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李小加認為,雖然目前沽空機制規模有限,渠道仍比較窄,但卻是滬港通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他表示目前主要是兩地投資者及券商的建倉期,不過港交所依然需要先開通并發展,他預期“羊年是通的一年,一切以通為主”。所以盡管沽空機制的規定非常嚴格,但沽空機制的引入至少表明滬港通做空機制“開通”了。
進一步說,滬股通沽空機制的出臺也并非完全沒有意義,至少它為通過滬股通渠道投資于A股的香港投資者提供了一種風險管理工具,而這種風險管理并不是純粹意義上的做空,而是對投資風險的一種鎖定,或者是對投資收益的一種鎖定。這種風險管理對于機構投資者來說尤為重要。有了這個風險管理工具,機構投資者參與滬港通的積極性也會因此增加。這同樣是引入滬港通沽空機制的重要意義。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