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注冊制到了臨界時嗎?
11月1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抓緊出臺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方案,取消股票發行的持續盈利條件,降低小微和創新型企業上市門檻。被大家詬病已久的IPO發審制仿佛已經壽終正寢,與之對應的是,IPO注冊制則仿佛即將應運而生。中國股市面臨著一次重大的歷史轉折期。
可是,爭議卻由此而起。
發審制與市場規律不相容
IPO發審制被大家詬病的原因無非有三:一是在上市的通道上形成人為的“堰塞湖”,二是容易形成權力腐敗,三是為造假的企業開辟方便之門。
對準備上市的企業而言,看到數百家企業排出的漫長隊伍,自然會萌生退意。上市對很多企業來說,除了增加知名度、招攬人才外,滿足融資需求自然是被放在首位的。在漫長的等待中,企業不得不按照證監會的要求,不斷地修改一系列上市文書,等到上市批文拿到手,原來的融資需求則早已時過境遷了。這樣看,那些處于發展期和創業期的企業,自然是難以指望股市的恩澤了。無論是創業板還是中小企業板,上市公司更多地表現出經營上中規中矩、盈利路線清晰。不過,企業在技術和理念上缺乏創意,則是相當普遍的現象。在我們的股市,很難想象會出現Facebook這類股市奇跡,股市活力更無從談起。
那些身處IPO關口的企業,實際上也只需要關注那些發審委委員的臉色,只要報表做得好看,達到那幾項入門的條件,再加上足夠的耐心和一些必要的游說,上市則指日可待了。現在看來,無論是對企業盈利能力的要求,還是結合國家產業政策對企業所處行業的考慮,諸如此類的入市條件對保障上市企業的優質性至關重要,這都體現出發審部門的良苦用心。只是在實踐中,發審委員會難以代替市場的決斷,難以避免企業和券商合謀的欺騙,特別是,當股市進入低谷時,打開或者關閉IPO之門,則成為發審部門相當糾結的問題。打開IPO之門,疲軟的股市則必然雪上加霜;關閉IPO之門,股市則成為一潭死水。2013年這一年,發審部門頂著巨大壓力關閉IPO之門,但股市除了讓期望上市的企業更加傷心外,股市并未提振,也并未因發審部門用心良苦,而表達對其一絲的謝意。
IPO發審制成為眾矢之的,是迷信行政審批和事前監督的工作思維的產物,顯然,這樣的制度與市場規律是很難融合的。從美國等發達國家資本市場發展的歷程看,發審制走向終結,實屬必然。
發審制不是股市一切亂象的淵藪
中國股市存在的亂象源于無法根除信息造假問題,也就是說,上市公司缺乏履行信托責任的意識。
顯然,信息造假問題不能完全由發審制負責。即使發審制嚴格把關,在這個環節確實保障擬上市企業真實可信,但企業進入股市后,如果缺乏其在市場上的監管,股市的亂象依然難以根除。正如知名財經評論家葉檀所言,“只強調注冊制的市場化,無法改變中國股市不公平的本質,不會讓造假自動消失,而會變更造假的動機;注冊制發行只會導致在發行階段競爭加劇,推高公司發行價,以獲得最厚的利潤”。如果缺乏對上市企業的全方位監管,IPO注冊制只能帶來更大的股市災難。
當擬上市企業和中介機構形成穩固的利益聯盟,為套取廣大股民的信任和期望,我們只能看到大家找來更加多的虛假信息,為首發融資披上花團錦簇的虛假外衣。我們知道,資本市場是為未來買單的平臺,不具有扶危濟困的性質和職能,人類發明它,用以解決當前和預期的不確定問題。因此,它服務的對象只能是那些未來盈利強的公司和好的創意,而非陷入資金困境解困,或者為傳統企業擴張規模助一臂之力。在資本市場尋找擁有未來的企業時,信息的真實性是至關重要的。
當前,我國股市長期低迷,當然有來自大的宏觀經濟方面的原因,但僅就股市本身而言,股市長期透支了股民的信任,則是它一蹶不振的根源。導致股民對其難以信任的根源,卻并不完全是發審制,關鍵在于我國股市長期以來對造假和違規者的姑息養奸。
退出機制的建立
是IPO注冊制推行的標志
葉檀認為,股市建立退出機制是IPO注冊制得以推行的保障。這一說法的根源在于要在股市推行嚴刑峻法。那些敢于造假的企業及其中介機構必須得到最嚴厲的懲罰。
現在看來,即使在發審制下,如果能夠大張旗鼓地實施嚴厲的懲罰措施和退出機制,中國的股市也許比現在要好很多。最起碼,那些僅抱著圈錢投機目的企業會對股市“退避三舍”。說到底,股市建立和發展的根基在于法治環境,缺少法治環境,即使改變IPO制度,對股市的長期發展也是無濟于事的。
當前使股市法治環境遲遲難以得到有效改善的原因很多,但正如財經評論員蘇培科所言,證監會在股市上扮演“裁判員”與“運動員”的角色應是很重要的原因。從發審制改成注冊制,使證監會的發審部門從入市的源頭起就割裂與上市公司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寄希望于證監會日后面對在市場上變壞的“孩子們”時,能拿出狠勁,毫不留情地予以清除。
這樣看,今天我們改革IPO發審制,推出IPO注冊制,是真正保障股市“清明”和健康的第一步。只是這一步之后,我們還有很多步要走下去。顯然,推行IPO注冊制,需要司法追溯、賠償機制、集體訴訟制度等制度配合,促使退出機制能夠真正落實到位。同時,必要的嚴厲法律和一絲不茍的執法部門也是保障“注冊制時代”來臨后,股市得以健康有序發展的基礎。
如果沒有這些配套的制度,即使IPO注冊制推出,效果也難以發揮,甚至背上更大的惡名。而最值得擔心的是,一旦缺乏配套制度保障,從而導致IPO注冊制聲名狼藉之后,IPO制度很可能會被以非常冠冕堂皇的理由重新拉回發審制。而這樣的改革實踐,我們已經經歷太多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