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缺口大 分析到底“缺”在哪
宣城等地出現的用工缺口,實際上是“兩難”,一是技術工人難招,一是文化程度低、缺乏專業技能的工人找工作難。要想留住技術工人,須精心構筑良好的用工、務工環境,變“廣招工”為“留員工”。
宣城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召開企業用工管理座談會,到會的30多家用工企業紛紛反映存在不同程度的用工缺口問題,特別是機械制造、電子元件、服裝加工、酒店服務業等行業的用工缺口普遍較大。 “用工缺口再度出現,其實反映了一個普遍現象:企業有事沒人做,社會有人沒事做。 ”一位企業負責人的話頗具代表性。
2008年底,宣城市曾經遭遇用工缺口的寒流,當時企業用工缺口在1.4萬多人,涉及的企業同樣主要分布在制造、服裝加工和餐飲業等。其中,服裝加工企業缺口近6000人,占缺口總數的42.43%。造成當時用工缺口的原因,既有投資熱潮引發的巨大用工需求的大環境,也有當地經濟發展和企業、求職者觀念等小背景。
而此次寒流再襲,卻顯得有些蹊蹺。記者月9日上午從宣城市人社局了解到,今年以來,該市本土就業形勢大好,截至3月底,當地累計轉移農民工54.37萬人,省外勞務輸出由最高峰80%以上降為58.21%,其中長三角由過去70%以上降為35.62%;而省內轉移則大幅上升,由過去不到20%上升到41.79%。市本級就地轉移首次突破10萬人大關,達11萬人,占比達20%。
但是,在勞務輸出明顯下降、本土就業明顯上升的同時,用工缺口卻沒有得到有效改善。據了解,該市今年直接用工缺口在2萬多人,隨著經濟開發區各個項目的建成投產,直接用工缺口將會達到3萬多人。其中,該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對園區53家企業用工情況抽樣調查顯示,企業職工總數為7270人,用工缺口約3600人。
位于宣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的上海尚時制衣公司就飽受招不滿工人的苦惱,到去年底,只招到500多人,今年增招200多人,缺口還是很大。 “面對大量的訂單,我們是喜憂參半。喜的是產品有市場,愁的是工人不夠,沒法全部接下這些訂單。 ”該公司曾到蘇北一帶招人,效果不佳。
“企業出現用工缺口,關鍵是‘兩頭難’,一頭是技術工人難招,一頭是文化程度低、缺乏專業技能的工人找工作難。 ”宣城市人社局職業能力建設科負責人黃明喆告訴記者。如何改變這一現狀,需要共同用力,相關部門加強針對性培訓,企業提高待遇改善環境,工人也要提升素質合理定位。
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用工形成了剛性需求。是宣城近幾年經濟社會發展步入快車道,特別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戰略的實施,承接轉移不斷提速,外來企業大量涌入,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隨著民營經濟和縣域經濟的同步勃興,用工需求“井噴”。其中,寧國市近年來企業用工需求量每年都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長,勞動力供需失衡可能愈演愈烈。
同時,用工需求出現結構性矛盾的原因,在于需求和供給的不對稱,一些新興產業缺乏的技術工人難找、難培訓、難留住,加上作為后發地區在生活、生產環境上的難以配套,一些高層次人才不愿來,或者來了不適應。新和成皖南藥業公司負責人介紹說,技術人員難留住,一般一兩年,積累了經驗就跑到蘇浙一帶。當地一家潔具企業希望通過獵頭公司招聘高層管理人員,但因為配套跟不上,效果不盡如人意。
此外,勞動和收入失衡現象也是當地企業崗位不具備誘惑力的因素,一些中小企業生產條件簡陋,勞動環境惡劣,收入水平較低。如果收入相對提高一些,當地工人還是希望“家門口就業”,不再“孔雀東南飛”。
職業教育水平較低、工人擇業觀念落后和各項社會保障尚待規范也是原因。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企業缺工普遍呈現出結構性、行業性和季節性等特點。一些企業需求量最大和招工難度較大的是年輕女工和年富力強的男工,專業技術工人是普遍缺,一些相對來說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差的崗位少人問津。一些企業工人對社會和醫療保障缺乏了解,不愿參保。
據介紹,今年以來,該市通過開展“春風行動”、“企業用工服務月”、“百日困難幫扶”等活動,舉辦人力資源招聘大會和專場招聘會,先后趕赴皖北宿州、亳州、阜陽三市和馬鞍山部分高校開展勞務考察、人才招聘,努力破解“招工難”問題。該市舉辦大型、專場、日常型各類人才、勞動力招聘會60余場。截至8月份,開展農民工培訓13037人,為本地企業培養了大量既有實踐經驗又有理論知識的一線工人。但要徹底解決企業“用工難”問題,還需政府、企業和求職方共同努力,切實打造健康、穩定、和諧的用工、務工環境,真正讓工人進得來、留得住、能發展。一方面,需要精心構筑良好的用工、務工環境,建立工人薪酬正常增長機制,讓工人有榮譽感和歸屬感,變“廣招工”為“留員工”。同時,要強化勞動監察,加大對企業違法違規用工行為包括拖欠工資、超時加班、安全生產不到位現象的查處力度,切實維護工人權益。
另一方面,還需要不斷拓寬技術培訓面,加強培訓基地的建設,推動培訓機構與企業的聯系,促使專業技術培訓適銷對口,實現企業和工人的快捷、高效和高質量的對接。同時,要完善社保體系,穩妥處理勞資糾紛問題,營造企業和工人和諧共處、共謀發展的良好氛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