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不能借實體經濟之名拿錢卻體內循環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今天上午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王兆星、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銀行監管一部主任肖遠企、銀行監管二部主任楊麗平和合作金融機構監管部主任姜麗明介紹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舉措與成效等方面情況,并答記者問。
記者: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王兆星首先闡述了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他說,金融與實體經濟本身就是一種共生共融、相互依存、同舟共濟的關系。實體經濟本身就是金融的衣食父母。在金融已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成為社會資源配置的重要的機制和渠道的條件下,實體經濟也依賴于金融的更好的服務。如果金融服務更好,功能更加優化,就會對實體經濟發展給予更多的支持。同樣,如果金融出了問題,金融發生了危機,也會對實體經濟造成重大的沖擊,這場危機也告訴了這樣一個事實。所以,金融必須要回歸服務實體經濟這樣一個本質,金融不能搞自我創新,不能搞自我循環,不能搞自我膨脹,否則,就會釀成金融的泡沫和金融危機。在這次發布會上,如此大篇幅的闡述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您覺得有何深意?
桂浩明:這反映了兩點。第一,這幾年我們實體經濟的發展確實是很快,但反過來也塑造了金融的事業。我們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實體經濟雖然越來越渴望金融的支持,但是反過來獲得金融支持的力度似乎越來越不如以前,大量的貨幣投放進去了,但是真正進入實體經濟的不多。在這種情況下,實體經濟所出現的問題是它自身發展過程當中遇到一些困難,但也和金融的有效支持是不充分的,或者是不夠的。因此,就有必要為此進行調整,即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讓金融來更大的支持實體。現在有個很不好的現象,金融企業利潤很高,但很多利潤并不是真正來于通過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而是來自于一些金融行業之外,比如非標業務,或表外業務。這就導致無端的抬高了利潤,遏制了實體經濟的發展。銀行賺了很多,但是對實體經濟的貢獻很少。
記者:我們特別注意到,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金融不能搞自我創新、自我循環和自我膨脹。”如何解讀?
桂浩明:自我創新自我膨脹有其特定的含義,也就是通過銀行體系內部在進行創新,在進行膨脹。那么這種體系創新,也就是兩個銀行之間,我把存款放到你這里,你把存款放到我這里,結果它并沒有創造出實體收益。當然,這種同業業務在一定范圍內起到一個調劑余缺的作用,有其正面價值。但如果金融企業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這方面,甚至這當中搞出使用了很多的杠桿也就是所謂的創新,結果把這個體量就做大了,但是反過來真正直支持實體經濟的資產倒是不多,這就對實體經濟起不到一個應有的作用。所以,這樣一種自我膨脹、自我發展、自我創新就不應該成為我們鼓勵、推動、發展的對象。
記者: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王兆星在回答銀監會將如何更好地支持化解產能過剩和經濟結構調整時表示,在支持實體經濟的同時,確實還要防范風險。如何把握平衡和協調支持實體經濟和維護金融安全,是監管當局面臨的不小挑戰。他指出,應對金融風險需優化結構、用好增量、加速資金周轉。這段話應該如何理解?
桂浩明:實際來看,中國的貨幣投放量,也就是M2已經夠大了夠多了。簡單的投放不解決問題,如果錢沒有真正投到實體經濟當中去,將來還會產生不利的影響。所以,首先要用好存量,現在有十幾萬億的M2的投放,支持經濟發展的數量并不缺。第二,用好存量基礎上,也要用好增量。要把一些增量能夠用好,要把有限的投入能夠創造出更好的效益,特別是要把這些錢投入到實體經濟當中去,最關鍵的就是要在調整產業結構當中做文章。我們要避免資金投放出去還是在體內循環,還是在金融領域各種衍生品當中兜圈子,沒有進入到實體經濟。
中國現在最需要發展的應該就是實體經濟,實體經濟需要金融的支持,但是金融不能以支持實體經濟去名義拿了很多錢,而這些錢又沒有投入到實體經濟當中去。從去年以來,國家就期望一方面控制貨幣的投放規模,另一方面也在推動金融領域向實體經濟注入資金。作為金融業的主管部門之一,銀監會在采取各種有效的措施,推動實體經濟發展,要讓金融在這方面去發揮作用。
記者:在發布會上,王兆星副主席就調整存貸比管理辦法進行了解釋。他表示,存貸比的結構也應該與時俱進地加以調整,但是其基本功能仍然沒有改變。存貸比一方面是抑制信貸盲目擴張,另一方面,保持商業銀行的流動性,使它的貸款和存款保持期限匹配,保持支付能力。存貸比管理發揮重要作用,如何與時俱進加以調整?來聽聽您的觀點。
桂浩明:存貸比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事情。存貸比就是存款和貸款實際上我們現在規定是75%,也就是商業銀行每吸收100塊錢存款只能貸款75塊錢,100塊當中還有25塊錢是不能貸的,這就是存貸比。當時設存貸比的目的是為了限制商業銀行的過度放貸,同時也是為了降低它的資金杠桿,回避風險。但現在情況發生一些變化,以前商業銀行的存款源源不斷,老百姓沒有別的投資渠道,錢都往那里存。現在情況可能變了,有了更多的投資渠道。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