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打新賺錢多 基金浮盈超70億元
市場人士認為,公募基金參與“打新”應引導市場定價回歸理性
2014年新春伊始,新股讓沉寂已久的A股市場備受資金追捧。久未“打新”的公募基金面對這場盛宴也顯得尤為積極,由于首輪上市45只新股的不俗表現,使得參與打新的公募基金賺得盆滿缽滿。據不完全統計,按網下獲配數量測算,截至2月12日收盤,參與打新的公募基金浮盈超過71億元。
根據好買基金統計的數據,截至2月12日,共有198只公募基金參與到“打新”盛宴,動用的申購資金約為321億元,且獲配金額達到44.58億元。若按新股上市首日的平均漲幅計算,公募基金當日賬面浮盈達到19億元。若基金選擇持股未動,截至2月14日,公募基金僅依靠“打新”獲得的收益已飆升至40億元。
有分析人士稱,新股上市被暫停一年多,目前新的上市標準更為嚴格,使得新股相對具有安全邊際,資金追捧新股的熱情居高不下,這也使得獲配新股成了幾乎穩賺不賠的生意。
“我們基本都參與了所有新股報價,對于何時賣出中簽的新股,則是區分對待,主要看新股的成長性。考慮到市場不夠理智,在合理的估價背后,我們還會給出10%至20%的溢價。目前,這批上市的新股,其發行價估值還算合理,只是資金過于追逐。”一位基金公司打新業務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針對基金、券商高價“打新”狂熱,證監會制訂了專門的法規條款予以防范。《證券發行與承銷管理辦法》第六條規定,“首次公開發行股票采用詢價方式的,網下投資者報價后,發行人和主承銷商應當剔除擬申購總量中報價最高的部分,剔除部分不得低于所有網下投資者擬申購總量的10%,然后根據剩余報價及擬申購數量協商確定發行價格。剔除部分不得參與網下申購。”
某基金公司固定收益投資總監表示,以往能否成功獲配新股主要在于資金量大小,而新規實施后,必須首先剔除報價最高的部分,且剔除數量不得少于申購總量的10%,然后再確定有效報價和有效申購數量。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基金公司IPO定價過高的問題,往后定價能力是決定能不能申購成功的重要原因,此外運氣也很重要。
“公募基金作為IPO報價和新股投資的重要參與者,應該肩負起維護IPO市場定價公平公正的歷史使命。”多家基金相關人士表示,要進一步加強內部控制,仔細研究新股的投資價值,在詢價過程中做到合理報價,引導市場定價回歸理性,不參與惡意報價,損害市場定價機制,竭力確保基金份額持有者的利益,確保新股發行的注冊制改革順利進行。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