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上榜十大支付貨幣 國際貿易或超美國
人民幣再進全球10大支付貨幣 三年超越22國
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周四(1月23日)公布,人民幣連續第二個月留在10大支付貨幣排行榜,三年來已經超越22國貨幣,逐步邁向成為國際貨幣之路。
根據SWIFT最新報告,2013年12月人民幣占全球支付貨幣的市場份額達到1.12%,全球排名為第8位,去年年初尚在第15位,而此較2012年1月時的第20位也明顯進步。
不過,人民幣支付使用仍集中在香港地區,占比達74%。
12月全球前五大支付貨幣中美元居首,市場份額39.52%,其次是歐元,占比為33.21%,其他為:英鎊9.13%,日元2.56%,加元1.90%。
SWIF此前報告,去年10月人民幣在貿易融資使用達到8.66%,超越歐元成為使用第二高的貨幣。
相關鏈接
中國躍居全球貿易最大國與人民幣國際化
剛剛進入2014,中國商務部即于1月10日,公布大陸2013全年進出口總額為4.16萬億美元。這個數字的關鍵意義在于,一旦美國 2013統計數字出爐,中國極可能正式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
2008金融海嘯后,世界各國復蘇腳步分歧,但貿易的增長則普遍不如海嘯發生前;2008年1月至2012年底的五年間,全球貿易額一共僅增長12.89%。在這五年內,美國表現居中,增長11.97%;但相對地,中國卻有驚人的51%成長。2013年的差距更加擴大,美國去年貿易增長0.5%;中國則仍維持全年7.58%貿易額增長率。在這樣的趨勢下,中國于2013年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進出口第一大國,就也不令人訝異。
只是,即使大陸外貿總值不斷創新高,卻也必須清楚認識到,在現代國際產業分工合作模式下,總量數字畢竟無法表現實際情況。這是因為中國大陸在全球產業價值鏈里,目前仍以加工出口為主,所以中間品的貿易占其相當大的比例?;旧?,大陸的產業鏈結構與美國有極大的差異;也因此有較大重復計算的比例;這是當我們看到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國時,所不能忽略的。
不過不論如何,中國貿易的高速增長,明顯地帶動人民幣國際化的腳步。根據SWIFT統計,人民幣在去年10月已超越歐元,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另外全球每日外匯交易上,人民幣也已升至第八名排名,這些皆與大陸經濟及貿易大幅躍升,有直接的相關。
去年甫落幕的三中全會,揭示中國大陸將進行全面的深化改革。其中的金融改革將著重在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與人民幣國際化上;而這些改革當然又具相輔相成的關系。當中國大陸榮登全球第一大貿易國后,也讓人民幣國際化的政策能夠更適切地展開。
這些改革所帶來的風險,更因中國經濟規模的龐大,而格外值得關注。例如,中國大陸去年采取貨幣緊縮政策,加上人民幣自2012年第四季再度開始升值的趨勢,因而產生大幅貨幣與匯率套利空間。國際熱錢大量借由國際貿易收支經常項目,以虛開貿易發票,作為流入中國短期資本的管道之一,這也使得大陸貿易值的大幅躍增,產生虛實并存的灰色空間。
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在2014的今天,已步上無法回頭之路。自2010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至今,全球對人民幣的需求有增無減。不論是衍生自進出口貿易的交易需求,或是納入投資組合中的財務規劃需求,皆看到大幅的擴增。政策上,大陸也積極將人民幣一步步推上國際舞臺,各種換匯協定的簽署、離岸人民幣存款及資金回流的開放,皆在過去一年多來有長足的發展。
舉例來說,臺灣的銀行去年2月6日開辦人民幣存款業務;短短不到一年的期間內,65家承辦銀行在去年年底時,人民幣存款余額已達1382億,加計57家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的444億,則已達1826億元人民幣。作為全球最大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香港,更已在去年年底人民幣存款達1萬億元;相較于2009年時不到500億人民幣的規模,成長極為驚人。
人民幣國際化的趨勢,主要的根基當然仍是在于其經濟,尤其是國際貿易的發展。任何一種貨幣要成為國際貨幣,必然會是進出口商貿易結算時所樂于接受與付出的貨幣。因此,除了流通性的考量外,貨幣的便利性以及價格的穩定性,都是關鍵。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去年12月,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貿易國;人民幣去年超越歐元,成為世界第二大國際貿易結算貨幣,也就順理成章。
人民幣存款在香港事實上開辦已有十年,但卻在近兩三年來,才突破長期的困境而飛快增長,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在于人民幣回流的突破。離岸市場上,銀行吸收了人民幣之后,若只是對存款戶給予利息,而不能將人民幣作有效運用,勢必無法長期承做賠本生意。因此,中國大陸這兩年來,開放各項離岸人民幣回流通道,也因此促成人民幣債券、基金等金融業務的蓬勃發展,甚至直接開放離岸人民幣放款業務等,也都是造成離岸人民幣大幅增長的主因,更是人民幣國際化進展中,重要的環節。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