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紡行業要提高競爭力才能生存
受進口皮棉和棉紗價格持續低迷影響,新疆棉紗銷售變得更加艱難,棉紡企業虧損日趨加大,個別企業已經面臨生存危機。
部分企業開始減員限產
近日,石河子宏陽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紅軍在電話中告訴記者,他們公司年生產規模為3.5萬錠,去年購買了4000噸皮棉,到現在還有500噸沒有加工。為了減少虧損,公司已經采取了少購皮棉、減員和限產等措施。
石河子宏陽紡織有限公司并不是個例。兵團農八師石河子市經濟委員會的資料顯示,1-5月,石河子棉紡企業開工率約78%,棉紗產量同比下降兩位數,普遍處于虧損狀態。
阿克蘇、巴州和烏魯木齊等地多家棉紡企業也難逃厄運。沙雅縣久久棉業有限公司在去年年初皮棉價格漲到每噸3.3萬元左右時,以2.3萬元/噸的價格采購了數千噸國儲棉。去年下半年,公司又以1.8-1.9萬元/噸的價格購進了約1萬噸皮棉。按照每月虧損60-80萬元計算,從年初至今,該公司已經虧損400多萬元。
“公司還有部分國儲棉沒有加工,庫存皮棉3000噸左右,暫時不會大量采購皮棉。受人工工資上漲、訂單減少等因素影響,公司已減產20%。”該公司負責人胡伯賢說。
新疆棉紡企業年棉紡環錠規模已經超過500萬錠,位居全國第13位。今年以來,新疆棉紡企業的經營狀況與全國一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在國內外經濟形勢及市場環境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下,特別是國內外棉花價差的不斷擴大,致使新疆棉紡行業生產、出口、內銷、投資、經濟效益等主要運行指標均呈下滑趨勢。
自治區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新疆紡織業工業規模以上企業達100家,今年1-5月完成工業總產值80.1億元,同比減少33.74億元;虧損企業達66%,同比增長33%。1-5月生產棉紗12.64萬噸,同比下降19.7%。其中,5月份生產棉紗2.76萬噸,同比下降14.9%。
超七成企業面臨虧損
新疆雙久紡織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加云分析說,受國內外巨大價差等因素影響,新疆棉紡企業虧損數量和虧損額日趨增大,預計70%以上企業已處于虧損狀態。以年產能力6萬錠的中型紡織企業為例,年需皮棉10000噸,按照1.98-2.04萬元/噸采購皮棉、生產8900噸棉紗和目前棉紗價格計算,虧損額已達1300萬元左右。加上內地服裝生產企業大量使用進口棉紗和替代品,新疆棉紗銷售變得更加困難。
新疆魯泰豐收棉業有限責任公司是山東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有10萬畝優質長絨棉種植基地、三座棉花加工廠,具有年生產加工皮棉1.5萬噸、高支紗2000噸的能力。生產的棉紗全部供給山東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得益于母公司提供運費等補貼,該公司目前沒有虧損。
對此,李加云表示,魯泰、華孚、雅戈爾、溢達等大型公司已經形成了棉花種植、皮棉加工、棉線生產、服裝生產和銷售產業鏈,而且多數企業生產貼牌產品。在本輪棉紗價格大幅下跌的行情中,它們對子公司給予了差價等補貼,使其擺脫了虧損。“如果沒有補貼沖抵,他們的新疆子公司也是虧損的,新疆棉紡企業可能全部虧損。”李加云說。
自治區紡織行業管理辦公室相關負責人分析說,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新疆棉紡企業生產的原料成本高企,已完全喪失了競爭力,個別企業已經遇到了生存壓力。與內地其它省市相比,由于受國家進口棉花配額發放管理辦法限制,新疆棉紡企業能申請到的進口棉配額數量少之又少,棉紡企業根本無法進口價格較低的外棉。
與此同時,3年前,國家和自治區出臺了32支棉紗補貼700元/噸、21支棉紗補貼600元/噸政策,至今再沒有出臺過補貼政策。針對棉紡企業需要繳納的4%的增值稅,新疆棉紡企業普遍認為太高,增大了棉紡企業的成本,消減了棉紡企業的利潤。
為保持新疆紡織企業正常生產和行業持續發展,以及棉農穩定增收,自治區紡織行業管理辦公室已建議自治區向國家呼吁采取有效宏觀調控措施,平抑國內棉價,縮小國內外價差,盡快實現國內棉價與國際棉價接軌,幫助棉紡企業擺脫當前生產經營的困局,提高棉紡行業的競爭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