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價暴跌 服裝市場疲軟價格難降
從去年高峰時的每噸3.4萬元,直至目前的每噸1.8萬元,國內棉花價格經歷了一次慘烈跳水。近日,素有全國第一大棉花進口口岸之稱的青島,爆出“進口棉花壓港70萬噸”的消息,創了歷史新高。今年以來持續走低的棉花價格,再度引發關注。記者走訪石獅多家紡織服裝企業發現,基于滯后性,目前泉州市紡織企業尚未感受到降價帶來的利好消息,但紡織企業普遍反映,這一消息釋放出“今年市場整體疲軟”的信號。此外,棉紗供應已經超過企業需求,部分紗廠已做好“壓錠轉產”的準備。
【原因】
游資炒高棉價
據媒體報道,在全國第一大棉花進口口岸——青島黃島港,一垛一垛的棉花正成為貿易商們的燙手山芋:兩個月前還能賣出一噸2.21萬元的價錢,現如今只剩下1.8萬元一噸。而這些棉花的價格,在去年甚至達到3.4萬元的峰值。更要命的是,即便是已經削去一半以上的售價,現在這些棉花還是賣不出去。4月份,青島黃島港壓港的棉花還不到30萬噸,現在卻增加了一倍多,達到70萬噸之多。
直到現在,石獅許多服裝企業還對去年的棉價暴漲記憶猶新。去年一年,棉價就像坐上了“過山車”,接連經歷了兩波暴漲暴跌。在去年3月登上歷史高位3.4萬元/噸后,短短兩個月現貨價又迅速回落到近期的2.4萬元/噸,暴跌近三成。
“每噸3萬多元本來就是虛高。”棉花行業分析師認為,大量游資涌入炒作是推手。國內需求一直保持在800萬噸左右,加上進口數量,供應遠大于需求。在下游終端市場,國際消費市場復蘇乏力,整個棉紡產品產量較往年大幅縮水,市場需求疲軟,也在一定程度上拖低了棉價。
“實際上,今年新疆等棉花主產區還是稍微減產的,但是價格卻降得這么離譜。”福建聯邦三禾紡織貿易公司副總經理王榮華認為,人為炒作一直是被公認為棉花暴跌的主要幕后推手。
終端服裝市場疲軟
盡管棉價暴跌緩解了泉州紡織服裝企業的成本壓力,但是記者在石獅多家服裝企業采訪時,卻并未感覺他們為此輕松。“今年服裝企業的整體布料訂單比往年銳減了30%~40%,就算品牌企業也是如此。”石獅一家大型紡織集團旗下服裝企業的負責人張為民說,終端市場的信號層層傳遞,布行的訂單減少,棉紗需求量銳減,對棉花的需求更低,現在可以說是供過于求。
“棉價下跌的根本原因還是市場需求疲軟。”王榮華認為,他們公司今年的業務量與去年持平,但許多中小型服裝企業已經沒訂單了。就算是棉花價格降得再多,他們也沒需求。
【影響】
中小型企業、 外貿企業受益
記者在石獅多家服裝企業采訪時,并未收到此次棉價下跌帶來的利好消息。“棉花價格下降的影響有個滯后期,目前還沒感受到來自供應商的降價信息。”張為民說,他們的企業位于長汀,當地一些紗廠已經開始“壓錠停產”或者“壓錠轉產”,轉向戶外功能性面料市場。
王榮華告訴記者,該公司的面料30%~60%需要用到棉花,一個月大概消耗100萬平方米棉布,但是他們是從紗廠購買,并不直接采購棉花,目前紗廠的棉紗報價為3.6萬元/噸,價格沒有太大變化。此外,棉價下跌的影響主要是那些靠“價格優勢”生存的中小企業,像他們這種科研型的企業并不會感覺多大利好。實際上,對許多規模型的服裝企業而言,隨著人工成本、科研費用的加大,這些棉價下跌所帶來的成本壓縮已遠遠不夠。
{page_break}
石獅一家外貿型布料行負責人告訴記者,即便是在去年最高峰時,國外棉花的價格也比國內低數千元。國內紡織企業用棉成本比國外紡織企業高,出口紡織品價格卻與國外產品保持同等價格,巨大的用棉成本差異削弱了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許多外貿型服裝、紡織企業深受其害,產品報價上幾乎沒有優勢。而此輪棉花降價,至少能在成本上釋放出更多利潤空間,在跟客戶談判時有更多優勢。
服裝價格難降
與去年的大起大落一樣,今年原材料棉花價格下跌,但是在終端市場的服裝價格卻絲毫沒有降價。石獅一家針織布行老板陳先生分析稱,以一件成衣為例,原材料占成本的比例正在下降,人力成本占比則從原來的15%上升到30%,能源成本占比也從原來的10%上升到15%。
“對于那些一件衣服就要數百上千元的,棉價的這點波動根本不會有太大影響。”王榮華認為,特別是定位中高端的品牌企業,由于產品附加值較高,原材料波動對他們的影響更小。
此外,服裝面料對于棉花的需求也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業內人士分析,現在服裝面料比過去有了很大改進,市場上100%的純棉衣服并不多見,大多數服裝采用了錦綸、氨綸、麻、各種纖維等材質作為原材料。此外,人工費用上漲、銷售渠道成本偏高等也是推高服裝價格上漲的原因之一。
□相關鏈接
棉企批量倒閉 出國種棉花回國銷產品
據央視報道,記者采訪時,有棉花貿易商們形容說,2008年的經濟危機像疾風驟雨,而這次的經濟不景氣卻更像“溫水煮青蛙”,不僅棉商們看不到棉價反彈的希望,棉花企業也是希望渺茫。記者在素有“全國棉花第一都”的山東濱州市看到,很多棉紡廠在艱難度日,有的甚至已經關門倒閉。棉花跌價了,棉紡廠的原料就更便宜,為何也經營艱難呢?來看記者的調查。
號稱“中國棉花之都”的濱州市距離青島港有400多公里,但是港口的棉花銷售都直接受制于這里的用量,這里的棉紗出口量曾占到全國的四分之一。記者在這里看到,很多紡織廠牌子還在,企業卻已經人去樓空。記者看到,棉紡廠偌大的院子里,幾乎所有的門都上了鎖,而且鎖都已經生了銹。連墻外的制冷機上也已經銹跡斑斑。車間里紡紗機原封不動停在那里,上面的棉絮已經落滿了灰塵。當地人告訴記者,這家紡織廠已經停產一年多,廠房設備正在等待處理。而就在相隔不遠,記者看到,另一家紡織廠雖然牌子還在,但已經更名易主了。
調查中記者發現,濱州的這一條街上有十家左右的棉紡廠,而停產倒閉的企業就有三四家。當地人告訴記者,過去是企業找不到工人,現在是工人找不到企業。調查中記者看到,一些就算撐得住的企業也在想方設法謀出路。這家企業就是咬著牙花了2000多萬元更換設備調整方向,以前產品百分之五十是出口,現在全部轉向內銷。同時對進口棉花采取隨用隨買的辦法。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