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股王”:掉隊的快時尚領跑者
在中國市場上,這幾年是機會最多的階段,中國市場要求品牌不斷變化,快時尚品牌設計更新要快,渠道從商場、步行街轉向購物中心,按部就班的Esprit卻沒能跟上。
在這個市場變化飛快的時代,一個品牌建立需要很長時間,但是一旦打垮的話很快就垮下來了。
國慶黃金周期間,細心的顧客發現,人潮涌動的西單商圈,最火熱的大悅城里,原本一樓的Esprit店面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和它一樣被稱為快時尚品牌的gap。
這不禁讓人想起,9月中旬,Esprit的母公司思捷環球發布年報時,聲稱要關閉80家經營店面的計劃。在那之后,思捷環球股票應聲而跌,三個交易日跌去近一半,一度跌至7.55港元,創下10年來的低點。人們很難想象,這是從1998年到2007年,股價上漲10倍、派息比率高達72%的“零售股王”。
邢李源為何棄掉“第一桶金”
時至今日,70后、80后的白領們都對“零售股王”當年的鼎盛狀況和其原老板“打工皇帝”邢李源的奮斗史記憶猶新。
1964年,Esprit由Susie和她當時的丈夫Tompkins在舊金山創立,7年后,這對夫婦來到香港,希望借助亞洲相對低廉的采購成本繼續推進Esprit的成衣業務。經引介,香港商人邢李源經營的成衣廠成為Esprit采購來源之一,主要為Esprit美國業務提供原材料。
1970年代末,Susie和Tomkins與邢李源建立了以中國香港及德國為基地的生產與分銷網絡。1989年,Susie與其丈夫離婚,Tompkins在1990年把股權出售。其后,邢李源逐漸把其余股權購入,并在香港組成思捷環球。
思捷環球于1993年12月9日起在香港交易所上市,1998年收購化妝品牌RedEarth,同年12月起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1999年,集團進一步拓展Esprit品牌,成功開設SalonEsprit。思捷環球于2002年12月2日加入成為恒生指數成份股之一,取代當時香港主要地產恒隆集團及大型英資集團希慎興業。
不可否認,Esprit成就了“打工皇帝”邢李源的神話,而他與林青霞的感情故事和林青霞身上常年穿著的Esprit服裝讓人們至今記憶猶新。
可就是這個一手把Esprit收購并推向全球的邢李源,卻在Esprit的鼎盛時期開始逐漸與之脫離。根據港交所披露信息,從2003年開始,曾是公司大股東也是掌舵者的邢李源,就陸續減持思捷環球的股份,至去年2月最后一次申報,期內持股量由42%大幅減至1.79%。2008年,邢李源辭去思捷環球的所有職位,同年,思捷環球的財務總監、執行董事等不斷辭職,一些重要崗位甚至在空缺數月后才找到接替人選。
2009年3月,繼任的思捷環球行政總裁高漢思也辭去職位,而被外界一致看好的接班人執行董事Grote幾乎同時辭職,這一切看起來是如此荒誕和無法參透。
到了今年3月,一直追捧思捷環球的一家美國基金,開始突擊減持,該基金以往一直高度評價思捷環球,位列最大的流通股東。
很少有人知道內部到底發生了什么,但思捷環球的靈魂人物們仿佛早已覺察情勢不妙,幾年間就已經陸續低調脫身。在此期間,業界和投資界就已不斷發出質疑聲,如此動蕩的管理層,如何能掌握住這樣龐大的全球公司?
在被原高管層拋開之后,Esprit從2009年開始連續3年出現盈利下滑。香港天杰顧問公司首席分析員杜先杰說,股東減持是對公司最大最直接的傷害,其次,則是業績的大退步。9月15日,思捷環球發布年報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Esprit的上一財年凈利潤同比下滑98%,由去年的42.26億港幣直降至7900萬港幣。
這家曾受萬千白領所喜愛,門店遍布全球的公司,已接近虧損的邊界線。
對此,思捷環球給出了自己的理由:歐洲市場不景氣,勞動力成本上升,剝離北美業務以及關閉歐洲門店的消耗太大。
思捷管理層解釋道,是歐洲主戰場的失利導致了Esprit業績疲軟。Esprit品牌79.1%的市場在歐洲,而“歐洲當地的消費及消費者情緒因通脹加劇及財政緊縮措施而受到負面影響”。以致Esprit在西班牙、瑞典虧損連連,在最大市場德國的銷售也下跌1.1%。
異軍突起 “快時尚”
思捷管理層的解釋看來很有說服力,但是從另一方面講,卻極具有諷刺意味,要知道,正是歐洲經濟危機催生快時尚品牌的火爆。
“在英國大街上,幾乎滿街都是Zara,H&M和本土快時尚品牌Topshop。”ELLE專欄作家顧晨曦說道。
所謂快時尚品牌,即上貨時間快、平價和緊跟時尚潮流。蕭條的大環境下,Zara、H&M、優衣庫等快時尚品牌看準時機,擴張毫不手軟,運作Zara的Inditex公司僅今年一季度就獲得了11%的利潤增長。
在中國內地市場,于上世紀80年代開啟了快速設計、生產與投入零售創新模式的Esprit還是“快時尚”的鼻祖。當時國內品牌從設計到產品上柜要七八個月,遠落后于Esprit。但其時引領風尚的鼻祖,逐漸步履蹣跚,被以H&M和Zara為代表的后起之秀追上,將“快時尚”演繹到登峰造極,也將Esprit送進了“谷底”。
當前,從設計到成衣擺在柜臺上出售,中國服裝業普通品牌一般要用6——9個月,國際品牌可壓縮至120天,在快時尚家族里,H&M的尖端款式可壓縮至幾周,Zara只要12天。而Esprit的上柜周期大概在2個月左右。
“H&M每天為顧客提供新品。”H&M大中華區及新加坡總經理LexKeisjer說道。H&M總是推陳出新,力求并做到每天均為消費者帶來新鮮感。“在適當的時間,將適當的貨品發送到正確的門店,這就是H&M讓顧客始終能夠發現驚艷新品的關鍵所在,要通過高效的物流系統創造一個疾速時尚服裝供應鏈。”
“快時尚”行業,“快”和“變”是制勝關鍵詞。Esprit不夠時尚,更重要的是,它也不夠快,而這恰恰應該是快時尚品牌的核心價值。
在Zara,顧晨曦看到很多大牌當季流行的款式,但其價格不足大牌們的1/10。Zara的300名設計師團隊穿梭于紐約、倫敦、巴黎、米蘭、東京等地的時裝發布會,往往時裝周結束兩個星期,D&G本季流行的印花長裙、Chanel本季流行色的雪紡長裙就出現在滿大街的Zara店鋪了,價格還不到50美元。雖然Zara每年為此支付的訴訟賠償達幾千萬美元,但得到的顯然更多。
而以“平價時尚”著稱的H&M,也開創服裝零售行業與頂級設計師跨界合作的先河。從2004年和CHANEL時裝總監卡爾-拉格菲爾德的合作到川久保玲再到這季最新的馬修-威廉姆森,設計師限量版平價服飾成為吸引大批擁躉的關鍵。
在經濟不景氣時,這些標榜“一流設計、二流面料、三流價格”的快時尚品牌正合了囊中羞澀顧客的心意。
“雖然我們總是嘲笑H&M、Zara是在抄襲大牌,但不得不說,它有它作為這個行業一分子的誠意所在,比如它追逐潮流趨勢,把昂貴的面料換成便宜的面料,化繁為簡,當然它們的存在肯定摧毀了一大批原生態上的服裝品牌,但另外一個程度上,也給消費者帶來一定優惠。”做了10年時尚媒體的顧晨曦對各種品牌相當熟悉,不過她坦言,對于Esprit,她已經“很久沒關注過”。
押注中國市場的拯救?
“它也許是最早提出快時尚的,但是領頭的不一定總是領頭。”顧晨曦說?,F在,Esprit的設計還是如以往般,遲遲看不到改變,根本無法滿足緊跟潮流的白領們。
設計老舊、營銷遲緩、定價高,都只是曾以時尚、優雅、職業的風格成為許多都市白領的最愛的Esprit,內部失魂的癥狀而已。
在年報里,思捷環球坦率地寫道:“Esprit本質上是個強大和有利潤的品牌,但品牌在過去數年逐漸失去靈魂。品牌的優良傳統被忽略,顧客凝聚力正在流失。”
繼在9月中的年報里批評舊管理層短視后,思捷環球總裁范德施日前接受訪問時,再次質疑思捷當前窘境,是因集團被短期利益主導太久所致。范德施表示,“過去五年間,思捷過分側重于短期營業額和利潤。”范德施承諾,思捷未來會提供更優質、更貼近潮流的產品。
面對業績的大幅跳水和頻頻流失的客戶,下定決心要重拾靈魂的思捷環球宣布,未來4年將投入185億港元挽救Esprit品牌。在這個拯救計劃里,中國市場被視為了重中之重:根據公司業績報告,2010至2011年營業額為337.67億港元,其中,中國地區銷售由前一年的7.93億快速漲至26.75億港元,成為集團第二大銷售國家。而區內門店銷售增長已達2.7%,大幅跑贏歐洲市場。
業績會上,思捷承諾在2015年中國營業額倍增,升至60億港元。
但與1992年Esprit首次登陸上海時相比,現在的競爭更加殘酷。9年前在中國開設了首家店鋪的日本品牌優衣庫,現在已擁有50多家分店。來自歐洲的H&M和Zara四年前進入中國,總共擁有大約120家店鋪。而美國連鎖品牌Gap也于去年進入中國,同時強勢發布了由安妮·萊波維茨拍攝的廣告。
在中國市場機會最多的階段,Esprit卻逐漸掉隊??鞎r尚品牌設計更新快,渠道從商場、步行街轉向購物中心,按部就班的Esprit沒能跟上。在這個市場變化飛快的時代,一個品牌建立需要很長時間,但是一旦打垮的話很快就垮下來了。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