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愛麗芬:第一個“吃螃蟹”
“ECFA剛剛簽訂,兩岸經貿市場剛剛起步,以后我們在臺灣的公司會很吃得開。”姚博明堅信,這個“第一”會給愛麗芬帶來巨大的機會。
便利。
作為首家獲得商務部和國臺辦入臺批準的大陸民營企業,浙江愛麗芬集團有限公司為什么能成為“第一家”?為什么要成為“第一家”?
第一個“吃螃蟹”
“昨天的企業是機械,今天的企業是系統,明天的企業是頭腦。”這是姚博明的名言。雖然年近花甲,但他依然是好幾所名牌大學的“長輩型學生”。學習,儼然已經成為姚博明的生活方式。
清華大學EMBA浙江校友會副會長,是姚博明的另一個身份,正是這個身份,促成了愛麗芬成為“吃螃蟹”的第一家大陸民營企業。由于經常與清華大學EMBA臺灣校友會的同學一起學習、搞活動,姚博明與不少臺灣同學結下了深厚的友誼。2008年,姚博明第一次去臺灣,這些同學鼓勵他去臺灣投資。
“一開始我并沒當回事,后來一想,如果兩岸經貿放開,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姚博明對《浙商》記者說,“愛麗芬一直考慮在美國、加拿大與歐盟設點,但既然要去這么遠的地方,為什么不先跨進眼前的橋頭堡,先試試看愛麗芬‘走出去’全球化戰略的適應能力怎么樣?”
2008年12月24日,國家發改委發出了《關于大陸企業赴臺灣地區投資項目管理有關規定的通知》,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前往臺灣投資。當時,臺灣的同學對姚博明說:“這條路不會錯!兩岸領導人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多次表達了要把臺灣經濟搞上去的意愿,既然這樣后續政策肯定會跟上的。”
愛麗芬開始準備赴臺投資材料,姚博明告訴《浙商》記者:“我們趕在政策出臺前準備材料,一旦政策出來,我們趕緊申報,一定要走在最前面喝‘頭口水’。材料準備得越早,越有可能成為‘第一家’。”
到了2009年6月,愛麗芬準備完畢所有的申報材料。2009年7月1日,愛麗芬正式向兩岸相關部門進行投資申請。“以前境外投資是發改委管的,當時我們沒經驗也向發改委申報材料,到了最后才發現赴臺投資要去商務部申報。”姚博明對《浙商》記者說,“雖然經歷這個小插曲,但最終兩岸相關部門審批下來我們還是第一家。”
“ECFA剛剛簽訂,兩岸經貿市場剛剛起步,以后我們在臺灣的公司會很吃得開。”姚博明堅信,這個“第一”會給愛麗芬帶來巨大的機會。
“第一”帶來的利好
“第一”到底能給愛麗芬帶來什么實質性的利好?在姚博明的眼中,大陸企業邁到臺灣,是企業轉型的重要一步。
“臺灣紡織技術走在全球前列,相當多的高端服裝品牌用的是臺灣的面輔料。”姚博明告訴《浙商》記者,長期以來,愛麗芬專注于下游的成衣產品,這種產品結構在應對危機時有一定的被動性。相比較而言,臺灣在紡織上游產品,尤其是面料、多功能面輔料方面與研發設計及品牌上有很多優勢,臺灣在這方面的人才素質較高也比較充裕。“到了這里,就等于占據了產業制高點。”
姚博明認為,紡織服裝業絕不是夕陽產業。他對《浙商》記者說:“衣食住行里面‘衣’是第一位的,嬰兒呱呱墜地后往往是先包紡織品而不是先喂奶;全世界的每一個商業中心,人最多最熱鬧的往往都是服裝店?;蛟S有一天我們中國的紡織服裝業會有一部分轉移到別的地方,但是我相信,與不少發達國家一樣,真正高水準的服裝制造企業,不僅能夠站住腳,而且能夠站得更好。”他說他有一個夢想,就是“打造一家與世界接軌的現代化的服裝制造企業,讓員工的收入水平超越有些所謂的新興產業”。
愛麗芬集團總裁辦主任王原向《浙商》記者介紹:“上海世博會當中,很多功能性面料就是臺灣生產的。無論是色牢度、平整度與功能性,臺灣的紡織品上游技術都比我們先進。我們的紡織品加工不少是后道處理的,經過幾次水洗就變樣了;而他們在最上游把功能性的東西注入進去,所以很多功能不易消退。我們希望采購他們的原材料,在大陸推廣。”
姚博明預計,今年雖然是愛麗芬在臺灣開公司的第一年,但至少可在臺灣采購2-3億美元的高端紡織品原料、化工染料等產品。
其實,愛麗芬要做的不僅是紡織品上游的生意,姚博明對《浙商》記者說:“除了紡織產品,我們也會經營電子產品。我們的生意不是點對點的,而是點對面的。我身邊很多朋友與同學都進口大量的臺灣產品,我們將以代理的形式,幫助大陸企業方便地進口臺灣的產品,幫助臺灣的企業將產品順利地出口到大陸,也可以利用臺灣的全球化營銷網絡把大陸的產品賣到世界各地去。”
此前,愛麗芬的服裝業務主要是為Kappa、Jack Jones、Vero Moda等國際品牌貼牌生產,一直苦于沒有打開自己的服裝品牌。此次,愛麗芬與輔仁大學合作成立服裝品牌。姚博明希望,通過輔仁大學的設計師帶動品牌,并培養輔仁大學學生進入公司,甚至招到大陸的公司工作。“品牌建設投入資金很大,我們與輔仁大學合作開發運作品牌,憑借自己的品牌打開市場。”他告訴《浙商》記者。同時,姚博明還醞釀著另一個計劃。幾次游歷后,山美水美的臺灣風景撥動了他多觸角發展的靈感。“大陸去臺灣的游客越來越多,如果有機會,我們可以在臺灣開家旅游公司。”姚博明對《浙商》記者說,只要政策允許,他會選擇在合適的時候進入臺灣的旅游領域。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