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 中國從世界工廠轉型世界市場陣痛
新加坡《聯合早報》13日刊文說,看中國的加薪潮,必須把它放到世界經濟大趨勢中來理解。隨著西方經濟體在次貸風波后一蹶不振,中國幾乎被迫從“世界工廠”轉型成“世界市場”,以尋求經濟發展新動力。要成為“世界市場”就須擁有龐大消費人群。13億人口的大國只有成功走完“讓大多數人都富起來”的第二步,才能在痛苦轉身中奠定成為第二個“世界市場”的地位。
文章摘編如下:
電子代工業和汽車制造業的龍頭老大,給員工加薪30%。在如此的示范效應后,可以想象,中國制造業工廠工人的加薪浪潮肯定會在短期內席卷珠三角,并波浪式地傳向全國。
中國承認,由于獨生子女政策,40歲以下的工人供給已經減少了二成之多。工人減少意味著他們的議價能力增強。
但如果把加薪潮完全歸咎于勞動力的短缺,那就有點障人耳目。
勞動力和石油不同,是一個彈性極大的資源。雖然一個國家不能像魔術師的帽子變兔子一樣,隨時變出一支適齡勞動人口大軍,但是,勞動力資源是可以通過調控工資水平、社會保障、工作條件、工作強度等等方面來讓原本不愿加入勞動隊伍的人重新上陣,也可以讓原本在勞動隊伍中的人決定解甲歸田。
確實,中國的剩余勞動力比過去減少,但引起中國制造業勞動力短缺的根本原因肯定還是,資方開出的工資水平遠遠落后于生活開支的通脹水平以及飆升的房屋價格。
中國社科院的資料顯示,農民工的工資在過去10年的最初幾年增長了2%至5%,在2004-07年期間增長大約7%,而去年才增加了16%。
農民工忽然發現,他們的微薄薪水已經多年未有大漲。與上世紀80到90年代來到中國大城市的第一波農民工不同,80后的農民工不滿足于存幾年錢,然后返鄉。他們想在繁榮的大都會定居,從此改變農村人的命運。這意味著,他們需要更高的收入,來支撐他們的城市夢想。
中國的工人在勞資博弈中的議價條件隨著他們的學識和視野的拓展,都有了巨大的提升。加薪潮只是其中反映出來的一個側面而已。
更重要的是,看中國的加薪潮,必須把它放到世界經濟的大趨勢中來理解。
隨著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經濟體在次貸風波后一蹶不振,中國幾乎是被迫地從“世界工廠”轉型成“世界市場”,以尋求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而要成為“世界市場”的中國就必須擁有龐大的消費人群。目前撐起中國消費市場的,主要還是能夠簽單公款消費的官員,以及靠每月薪水過活的城市白領。普通工人階層,在過去的十年已經悄然從主流消費群體中淡出。
只要勞動報酬在GDP中所占比重保持在低水平,制造業工人就無法參與到消費群體中來,中國通過內需消費驅動經濟的必要轉型就不會成為一個普遍的存在。繼續依賴于飆升的政府投資來驅動經濟,將造成巨大赤字,成為國際游資痛宰人民幣的入口,絕不是個長久之計。
為了打破計劃經濟的瓶頸,鄧小平當年喊出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口號。30年后的今天,中國人將開始重新思考,如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建立一個更均衡、更有效率、更穩定的經濟體,讓不單是一部分中國人,而是讓盡可能多的中國人,分享經濟成長的果實。
這13億人口的大國,只有成功地走完了“讓大多數人都富起來”的第二步后,才能在這個痛苦的轉身中,奠定自己成為第二個“世界市場”的地位。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