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周們為什么急需改頭換面?
54場時裝秀、32000英里的汽車里程、20000杯濃縮咖啡、5000杯普羅塞克氣泡酒。 這些是由英國時裝協會發布的去年9月倫敦時裝周的統計數據之一,用以強調時裝周的活力。 但是,這些數字也說明了另一個問題:正當監管機構和消費者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之際,四大時裝周卻大事鋪張,極盡奢華。
“(由四大時裝周組成的)時裝月就是一場派對,”非盈利組織“時尚革新”(Fashion Revolution)聯合創始人兼創意總監 Orsola de Castro 表示。該組織旨在倡導發展更合乎道德、更具可持續的時裝行業。“派對很歡樂,但它現在已經失去了魅力。”
時裝周的與會者搭乘國際航班、租用汽車顯然會對環境產生影響。除此之外,臨時搭建的秀臺裝置通常只使用幾個小時,然后就會被直接送往垃圾填埋場;禮品袋里裝滿了一次性免費樣品;當然也別忘了時裝本身,它們在運輸途中使用的都是塑料包裝。
可持續生產公司 Ecobooth 創始人兼董事總經理 Nick Marks 說:“活動只是一時的,但你留下的垃圾卻不是。”
我們很難準確估計時裝周對環境的影響有多嚴重。倫敦、紐約、米蘭和巴黎時裝周各自的主辦方,也即英國時裝協會、美國時裝設計師協會、意大利國家時裝商會和法國高級定制和時尚公會并不收集時裝秀產生垃圾的數據,也尚未就時裝周對的氣候影響進行分析。
以上四家機構均表示可持續性是其重點議程,它們也在采取措施推動變革。英國時裝協會表示已經對所有供應商進行審核,以確保協會使用最可持續的產品,并且一直在盡可能租用和重復使用各種材料。而在 2019 年 9 月,協會將在倫敦時裝周設計師展覽(Designer Exhibition)上推介專注于時尚正能量(Positive Fashion)的設計師,并已將可持續性納入了設計師扶持計劃。
法國高級定制和時尚公會執行總裁 Pascal Morand 說,其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正在與諸位成員合作,建立一套共通的機制來幫助品牌籌辦時裝秀。在意大利,國家時裝商會于 2012 年發布了一份可持續發展宣言,重點關注時裝行業的重大社會和環境問題。舉辦米蘭時裝周期間,商會采用了經過回收利用的材料,同時避免在其舉辦的活動和所有地點使用塑料。美國時裝設計師協會則制定了全面的可持續發展指南和工具包,其中有一節的主題即時裝周活動。幾家機構還指出,真正發布產品、制作大秀的是時尚品牌,而非活動主辦方。
多年來,時尚界很少會考慮時裝周給環境帶來的影響。但鑒于一些主要品牌及其母公司公開發表了可持續發展計劃,而窮奢極侈的大秀卻屢見不鮮,越來越多的人都開始發起抵制活動。今年 6 月,Saint Laurent 在加州馬里布一片隱秘的海灘上舉辦了一場男裝系列發布秀,因為破壞了當地環境而引起了當地居民和官員的憤怒,也招來了主辦方不愿看到的媒體的關注。而 Louis Vuitton、Dior、Chanel 等大牌均以華麗的時裝秀而聞名。
Louis Vuitton 和 Dior 隸屬的路威酩悅軒集團(LVMH)幾年前就已制定了指導方針,幫助旗下奢侈品牌以更加可持續的方式舉辦活動。Chanel 稱公司正在盡可能再生、回收、再利用和/或重新改造時裝秀中使用的材料,并表示如今它們不會重復 2010 年大秀時從瑞典空運冰山至巴黎大皇宮的做法。該品牌一位發言人表示:“考慮到時代的變化,我們今天不太可能這么做了。”
與此同時在倫敦時裝周——Burberry 是這里為數不多的會舉辦大型時裝秀的品牌,環保組織“反抗滅絕”(Extinction Rebellion)呼吁英國時裝協會“取消倫敦時裝周”,并計劃組織一系列抗議活動擾亂今年 9 月舉辦的時裝周。
“反抗滅絕”組織的活動人士 Sara Arnold 也是時尚租賃網站 Higher Studio 創始人。她表示:“我們把各大時裝周當做目標,因為它們是文化高地,而文化應該肩負起責任。我們要明白,如果大家都么鋪張浪費,那就說明我們沒有認真對待這個問題。”
Burberry 表示,公司一直在評估即將舉辦的時裝秀會給環境造成的影響。目前公司仍在完善多項措施,包括彌補模特和嘉賓特地趕來倫敦會產生的碳排放影響。
可以肯定的是,時裝周對的環境影響其實只占整個行業總體影響的一小部分。迄今為止,時裝業破壞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供應鏈生產環節,其排放的碳和有毒化學品很少會得到妥善處理。
然而時裝周最為引人注目(特別是紐約、倫敦、米蘭和巴黎的四大時裝周),因為它們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時尚盛會。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它們愈發成為品牌與消費者直接對話的方式。但到目前為止,品牌在討論長期目標時越來越熱衷的可持續性和氣候議題,卻很少出現在時裝周上。
不過從可持續角度而言,時裝周大秀和活動相對容易成為反對者攻擊的靶子。盡管它對環境的影響小于生產帶來的危害,但即使是一場小型時裝秀產生的廢物量也相當驚人。
新興的時裝周在這方面意識更強。斯德哥爾摩的做法較為極端,直接取消了時裝周活動。而哥本哈根就在努力應對這一挑戰。主辦方已出臺多項舉措,包括禁止在時裝周活動中使用一次性塑料瓶、彌補外國嘉賓旅行所產生的碳排放,以及彌補它直接組織的活動在餐飲、物流、推廣、制造領域產生的碳排放。今年晚些時候,主辦方將出臺一項三年計劃,為希望在丹麥舉辦時裝秀的品牌設立最低可持續性標準。這是一種微妙的權衡。
哥本哈根時裝周首席執行官 Cecilie Thorsmark 承認說:“這些目標很遠大。”但是“如果我們把目標訂得太高,行業可能無法參與進來。而一旦行業無法參與,我們就不會產生什么影響。”
近年來崛起的上海時裝周已經成為了亞洲最大的訂貨季,但其一直在推進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實踐。“我們一直對這個行業的未來發展保持關注,并不想把環保的這個理念僅僅作為一個理念、一個期許,”上海時裝周組委會副秘書長呂曉磊告訴BoF。
在過去三年里,每一季上海時裝周都會圍繞時尚行業“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環保”的話題舉辦可持續論壇和展覽,來喚起公眾對時尚可持續發展的的關注和探討。時裝周已與開云集團、資深媒體人葉曉薇創立的Yehyehyeh機構達成了長期合作,對時尚產業前端面料、中端制造、末端消費等方面進行案例解剖,同時也有再造衣銀行品牌舊衣改造的推廣,時尚環保產品的展示等方面予以廣泛的講解分享。
隨著人們的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大大小小的品牌也在采取措施,以更加負責的態度舉辦時裝秀。有個微小但關鍵的變化是,如今很少有品牌仍在發送紙質邀請,這是互聯網普及之前遺留下來的昂貴而浪費的惡習。
LVMH 的指導方針里包括建議旗下公司避免空運貨物和設備,并要求它們使用節能 LED 燈照明。公司應該優先考慮用回收材料做裝飾用品,并規定應在設計階段考慮產品使用壽命,確保它們可以重復或再循環使用。指南附錄還列出了一系列用于招待的時令水果和蔬菜。
這份指南并非強制,但已有不少突出的例子表明一些品牌正將其付諸實現。例如 Louis Vuitton 近日在巴黎太子廣場(Place Dauphine)展出最新男裝系列,并模仿了咖啡館的場景。公司表示整場活動“幾乎是零浪費”。所有秀臺元素都會重新改做它用,包括一個鮮艷的橙色 LV 充氣城堡也轉賣給了下家。而許多物品本來就是在現場找到的。
有些勝利輕而易舉,但也出人意料。哥本哈根時裝周在評估自身對環境的影響時,發現除了與會者需要乘坐國際航班外,碳排放量第二大的是每季向工作人員發放的 100 件 T 恤。主辦方計劃在未來生產沒有時間標識的 T 恤,這樣在時裝周結束后就能進行回收再利用。Thorsmark 表示:“這讓人很有啟發,這說明了時裝業對環境的影響有多大。”
在哥本哈根時裝周上舉辦大秀的挪威品牌 Holzweiler 則將去年夏天用的大帳篷重新利用,把它變成了一只只購物袋。今年 8 月,該品牌沒有搭建秀場,而是使用節能燈來營造空間和氛圍。它還為所有后臺工作人員和模特提供了鋼制水瓶和竹制咖啡杯。創意總監 Susanne Holzweiler 表示,整場活動產生的垃圾只有一根 1 米長的膠帶。
呂曉磊表示,在對外發聲背后,上海時裝周本身也在踐行可持續和環保理念。“我們時裝周的官方指定合作伙伴之一的順豐速運所推出的‘豐Box’業務,使用的是具有可持續環保材料所制作而成的可反復多次使用的包裝,每次使用可以省去打包所需使用的紙箱和膠帶等材料,”她說道。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組織方,每季的新天地主秀場,在結構的設計和材料使用上都會從“可持續”的思考角度出發,盡可能地讓制作材料可以進行多次使用,從而避免制作材料的鋪張浪費。上海時裝周官方會刊手冊等自制刊物,也都會使用環保紙并標注可循環標記,以及以主視覺形象設計環保袋。
今年10月即將舉辦的2020春夏展示,上海時裝周將“垃圾分類”也作為了重要的議程。并仍然會引導行業對“綠色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議題進行探討。呂曉磊透露這一季開云集團將在上海舉辦“創新變革可持續時尚”為主題的論壇,葉曉薇也將舉辦“善議”論壇。
但變化來得很慢,進展也參差不齊。一些品牌和制作公司仍喜歡使用全新的物品,因為這樣更便宜也更簡單。在人們環保意識不斷增強的時代,這種商業態度是否可以持續是時裝業需要面臨的挑戰。
“時尚革新”組織的 de Castro 說:“我不會再把時裝周看做是鋪張浪費的手段。我們要質疑一切,因為我們所處的這個體制是有害的。”
呂曉磊也表示:“我們相信,隨著上海時裝周影響力的擴大,我們有這樣的能力和責任,去把這些有價值有意義的理念通過時裝周的平臺去匯聚、去倡議,引領更多的消費者,將理念變為可能。”
利益相關:LVMH 是 BoF 時裝商業評論的投資方之一,擁有 BoF 少數股權。所有投資方均已簽署股東文件,保證 BoF 擁有完整獨立采編權。
來源:bof 作者:BoF Team ? Queennie Yang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