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張大奕,“網紅電商第一股”如涵準備好了嗎?
被稱為“網紅電商第一股”的如涵,還有一個更為響亮的別稱,那就是“張大奕背后的公司”。
公司成立五年,張大奕在臺前,如涵在臺后。這導致在今年上市前,無人不知張大奕,卻鮮有人知如涵。
這像極了2017年時的“得到”。當時,世人皆知“超級網紅”羅振宇,卻并不知道他所創辦的公司,也不知道這個主打知識付費的APP。也就在那一年,得到提出“殺死”羅振宇,全面實施“去羅振宇化”。
的確,在公司發展早期,網紅可以帶來火箭似發展的紅利。但當一家公司的外在形象只是一個網紅時,公司的發展就會迅速碰觸天花板。而這也是如涵一直以來為人詬病的原因。
或許是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2019年,像“得到”一樣,如涵也開始“去張大奕化”。
近日,如涵發布2019年全年財報,GMV29億元,同比增長39.9%;凈收入11億元,同比增長15.4%。
如涵將此番增長均歸因于“平臺模式”的發展。
不同于以KOL名義經營網店,平臺模式是讓KOL推廣第三方品牌與商品,以取得服務收入。后者占比的增長,意味著如涵“離開張大奕的準備”初見成效。
沒了如涵的張大奕vs沒了張大奕的如涵
張大奕是被拿來與范冰冰對比最多的網紅。而張大奕與如涵的關系之緊密,也恰如范冰冰與唐德影視。
馮敏
如涵成立于2001年,創始人馮敏做過通訊,也做過SP(服務提供商)。2011年,他與妻子陳思佳進入女裝行業,在淘寶建立自有品牌“莉貝琳”。三年后,“莉貝琳”銷量放緩,夫妻倆決定試水網紅電商。
店鋪的專屬模特張大奕被相中。此時,她除了30萬的微博粉絲以外,還有一家自己的淘寶店,名為“吾歡喜的衣櫥”。雙方一拍即合,開始了更為緊密的合作。
如涵大力打造張大奕,并扶持“吾歡喜的衣櫥”。一年半后,張大奕粉絲超400萬,一場“雙11”的銷量可以過億。2016年,店鋪全年銷量超過2億。這被視為“網紅經濟”爆發式增長的開端。
張大奕
根據如涵招股書,2017年、2018年、以及2019年前三季度,張大奕分別占據如涵收入的50.8%、52.4%和53.5%。
為如涵帶來財富的同時,張大奕自己也實現了身家的進階。其現為如涵控股的CMO,且持有如涵13.5%的股份和2.7%的投票權。根據如涵當前市值,張大奕的個人財富在2.5億人民幣之上。
在2016年的網紅排行榜上,張大奕位列第二,頂級網紅已經養成。
問題是,沒了如涵的張大奕,依舊是張大奕;沒了張大奕的如涵,將走向何方?
反觀今年6月上市的美國網紅電商公司Revolve Group,目前其市值為23.47億美元。
市值十倍于如涵的背后,是它并不高度依賴任何一個網紅,它依賴的是一張網紅網絡。
據悉,Revolve會給全球網紅寄去免費的衣服。網紅在社交平臺分享,拍攝的照片也供Revolve在產品頁上展示。
有別于如涵自己養成網紅,Revolve偏好“雇傭”。目前,公司與全球超3500個網紅合作,并已實現盈利。
如涵的自我革命
從如涵上市后的首份全年財報透視,馮敏等一眾高管早已意識到了“淡化張大奕”的重要性,并在為此付諸努力。
2019財年,如涵頂級KOL數量為3個,成熟KOL的數量從2018年的7個上升為8個,新興KOL的數量從2018年的73個上升為117個,總數從83個上升為128個。
如涵確實在努力打造新興網紅,從其投入可見一斑。
2019財年,如涵的銷售和營銷費用為2.05億元,同比增長40.7%。對此,如涵表示,主要是由于孵化、培養KOL的費用增加,以及在內容制作和相關培訓方面的投入增加。
由于營銷投入過大,盡管2019年如涵GMV從20.45億元增長到28.61億元,但依舊沒有擺脫虧損的狀態:2019年,如涵應占凈虧損額為7450萬元。
每年數億的費用狠砸,如涵是想制造更多的“張大奕”,不過這需要一定的運氣、概率,以及更多的時間——頂級KOL中的蟲蟲和大金,似乎目前也還尚不具備張大奕的影響力。
于是,如涵另謀出路,這條出路就是“平臺模式”。
2018年,如涵提供平臺模式、亦即為第三方品牌與商品進行推廣的KOL數達到了122個,同比上年的57個,增長110%。此類模式合作的品牌從166個增長為632個,第三方網上商品的GMV從1億元增長為7億元,同比增長600%。
與此相對應的是,公司以KOL個人名義運營的在線商店數目從86個降低為56個,GMV從19.44億元增長為21.47億元,同比僅增長了10.4%。
兩者相較,輕重立判。
全方位服務模式更依賴KOL個人的微博、抖音等粉絲積累;平臺模式則是匹配相應的KOL與第三方品牌、產品,幫助第三方進行宣傳。這更為輕盈,也讓公司對KOL更有掌控力。
2019年,得益于平臺模式的發展,如涵營收增加,虧損同比大幅減少28.4%。資本市場對此的反應也很直接:在財報發布當日,如涵股價大幅飆升,盤中最大漲幅超30%。
這一次,資本市場至少理解了如涵所要講的故事。
如涵還有哪些想象空間?
2014年,“網紅電商”的概念尚未興起,馮敏與陳思佳夫婦就已選定這條賽道,其商業嗅覺堪稱靈敏。
由此,如涵抓住了網紅1,0時代的先機,并順勢成為“網紅概念第一股”。
當時間進入到網紅2.0時代,如涵又將如何應對?
論當下淘寶帶貨能力最強的內容板塊,淘寶直播定是其一。
這項起源于2016年的業務,發展極快。關于此,有數字可以作證。2018年,81個直播間成交過億,相當于每個直播間都是一家成功的企業。
薇婭是《淘榜單》達人榜直播第一名,她創造過單場當天破3.3億的記錄。這近乎如涵一家在線店鋪一年的GMV。
而公參記者在查閱最近一月的《淘榜單》后發現,不論是微淘、直播還是短視頻的達人榜,如涵旗下的KOL均不在前50之列。
簡而言之,如涵還停留在網紅1.0階段。其商業路徑為:網紅經濟公司培養微博紅人,紅人在微博上通過原生態內容吸引粉絲進入淘寶店鋪,公司提供整套的供應鏈服務,而后進行變現分賬。
但相較于直播等2.0模式,1.0的效率和效能偏低。
如涵也在往第二代網紅如李佳琦、薇婭的方向走,然而步伐還是慢了些。
其對淘寶玩法挖掘不足的另一證明在于“微淘”。在重視私域的當下,微淘的運營至關重要。公參記者發現,張大奕的微淘粉絲數為1045萬,但其每條內容的閱讀數卻在兩三千左右,互動數也僅十幾條。
諸如此類是如涵的不足,從另一個角度看,恰恰也是它增長的機會。
如涵不必離開張大奕,但應隨時做好沒有張大奕的準備;如涵可以在原先的網紅制造和運營道路上一路狂奔,但也應該保持對當下新玩法的敏銳性,一如當初率先豎起了“網紅電商“的大旗。
作為網紅電商第一股,所有的河,如涵都需要自己趟過去,且看它會打開一個怎樣的未來。
來源:iwangshang 作者:徐藝婷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