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的阿里巴巴,是馬云希望的樣子嗎?
2019年9月10日,對于馬云和阿里巴巴來說,有著太豐富的含義:阿里巴巴迎來20歲的生日,這一天是阿里創始人馬云的生日,也是他徹底“交棒”的日子。
雖然距離102年的企業存活目標僅完成了1/5,但對于一家互聯網企業而言,在風云驟變的環境中能走過20個年頭無疑是成功的證明。
“阿里巴巴公司我最驕傲的不是商業模式,而是今天我們的人才梯隊、組織建設還有文化的發展。”在2018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馬云曾公開大贊阿里企業文化和制度。這或許也是其在54歲就能夠“卸甲”交棒的一個重要原因。
事實上,阿里巴巴傳承的價值觀和文化體系早從公司創立之初就已基本確立。彼時,馬云就將阿里巴巴定位為未來服務中國中小企業的公司,讓小企業通過創新與科技拓展業務,并更有效地參與國內及國際市場競爭。“我們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他說。
2009年,在阿里巴巴10周年慶典晚會上,馬云進一步明確了公司的目標,他在演講時提到,下一個十年,阿里將會創造一千萬家小企業的電子商務平臺,要為全世界創造一億的就業機會,要為全世界十億人提供消費的平臺。“阿里巴巴未來的使命是打造新的商業文明,學會開放、分享、責任、全球化”,馬云說。
仔細琢磨馬云的言辭,不難發現,從1999年到2009年,他為阿里設定的文化內核并未發生改變——服務更多用戶、更多中小企業,用更開放的姿態服務更多人。
如今的阿里巴巴已經走完了第二個十年的征程,成長為一家市值逾4600億美元,在職員工超10萬,業務覆蓋核心商業、云計算、數字媒體及娛樂、創新業務等五大板塊的巨頭。
在10周年慶典上說出下一個十年的目標時,馬云說,這一定會引來很多的非議、嘲笑、諷刺,“(不過)沒關系,阿里人我們習慣了。”
那么,站在20歲的關口回頭去看馬云十年前定下的目標,他的那些目標執行的怎么樣了,今天的阿里巴巴是他希望看到的樣子嗎?
一千萬、一億和十億
2017年,在阿里巴巴18周年年會上,馬云提到,阿里巴巴已經不是一家普通的公司,已經是一個經濟體,一個新型的經濟體。他還表示,在剛剛過去的年份,阿里巴巴GMV突破五千億美元、排世界第21位;按照規劃,在2036年阿里巴巴將會成為繼美國、中國、歐洲和日本之后的第五大經濟體,“沒有人懷疑這個目標的可行性”。
此后,馬云和阿里巴巴CEO張勇開始頻繁在公開場合提到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的概念。2018年雙十一,包括天貓、淘寶、盒馬、銀泰、餓了么、口碑、飛豬、優酷等業態首次集結,首次正式彰顯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的影響力。
從一些數字來看,阿里巴巴數字經濟體正在靠近馬云十年前定下的目標:創造一千萬家小企業、提供一億個就業機會、服務十億個消費者,部分指標甚至已經超過預期。
最新財報數據顯示,包括淘寶、天貓在內中國零售平臺的移動月活躍用戶達到7.55億,年度活躍消費者達到6.74億。而在今年初,支付寶方面就已宣布,通過和9個國家、地區的合作伙伴一起,向全球10億人提供服務。
在創造小企業方面目前尚未有最新的公開數據。可以參考的是,在2018年10月,口碑和餓了么合并時曾宣布,他們在676個城市的服務商家已達到350萬;2019年,淘寶店鋪數也突破了千萬。
阿里巴巴如今堪稱是中國一個巨型就業平臺。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課題組今年初透露,2018年,阿里巴巴中國零售平臺創造了4082萬個就業機會,同比增長10.89%。這其中,包含1558萬個交易型就業機會、2524萬個帶動型就業機會。雖然離一億個就業的目標仍有段差距,但不可否認,阿里巴巴在創造就業機會方面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依托多元化的商業場景和所形成的數據資產,與云計算相結合,阿里還形成了數字經濟時代獨有的“商業操作系統”,這其中既有阿里云、螞蟻金服、菜鳥、高德、釘釘等商業基礎設施,也有包括天貓、淘寶、阿里媽媽在內的商業與數字服務平臺,同時還涵蓋健康、娛樂等服務。
“商業操作系統的關鍵不是單一模塊,而是加起來輸出一套系統能力”,在張勇看來,它還是資源體系,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這個商業操作系統希望能夠幫助所有企業在‘品牌、商品、銷售、營銷、渠道、制造、服務、金融、物流供應鏈、組織、信息技術’等11大商業要素上實現在線化和數字化,支持他們全面走向新零售。”
新商業文明
在阿里十周年時,馬云提出的另一個新十年目標是,阿里巴巴要推動新商業文明的建設。
“舊的商業文明時代就是企業以自己為中心、以利潤為中心,創造最有價值(的東西),希望能夠獲取更多的利潤,以自己而不是以社會為中心,”馬云在描繪新商業文明圖景時表示:“在21世紀我們需要有21世紀理念的公司,我們希望(成為)更懂得開放,更懂得分享,更懂得全球化的公司。”
馬云對新商業文明的暢想也被阿里巴巴生態內的眾多商家推崇和效仿。以上海宣名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老高(真名:王勇軍)為例,他是阿里巴巴文化和價值觀的眾多擁躉之一。
從2004年創業至今,老高深受阿里影響,他稱自己是一個“阿里味”很足的人,為人“真誠、情義、激情”,除了在公司內效仿阿里人人都使用花名,他本人也常看馬云的演講、張勇的文章、曾鳴的文章。“阿里每一年的組織架構變更,我都會去學習,它組織架構變更后的管理邏輯是什么,很有學問。”老高認為,阿里巴巴幫助他釋放了激情、實現了夢想,更是給了無數電商成功的機會,“阿里巴巴對整個社會的改變都是巨大的”。
隨著業務生態的不斷擴大,外界印象里的阿里巴巴似乎變得越來越強勢。一個最直觀的表現是,阿里巴巴在投資過程中堅持走“中心化路徑”,相較其它互聯網公司來說,投資風格更加“霸道”。
從投資思路上看,阿里巴巴近些年以戰略投資為主的思路越來越清晰。在其2018財年報告中,阿里明確提出,不會出于純粹的財務原因進行投資和收購,而是側重加強阿里的生態系統、創造戰略協同效應,并提高公司整體價值。
據IT桔子發布的報告,截至2018年11月20日,阿里巴巴當年公開披露的投融資事件共96起,涉及92家公司。從投資輪次來看,主要是以中后期投資為主,尤其偏愛戰略投資。其中,戰略投資的占比在所有輪次中最高,接近四成(約38.54%)。
而翻閱阿里巴巴過往400多次投資行為可以發現,投資領域最多的是與其核心業務聯系最為緊密的電子商務賽道,其次是企業服務和文化娛樂,三者合計占比超過四成(約41.45%)。
對于被投企業,阿里對掌控力甚至排他性的訴求在不同的人身上得到了不同的反饋。
餓了么被阿里全資收購后,公司創始人張旭豪曾公開表示,“我們只跟理念相通的人走在一起,這次合作是基于雙方的信任和共同愿景。直到今天,我們還在不斷地深入思考周邊的商戶和用戶有什么共性的問題和深化的問題,如何能幫他解決問題、創造價值。這與阿里巴巴所一直倡導的‘賦能’合作伙伴的理念是十分契合的。”
不過,阿里的強勢風格也讓一些創業者感到“不適”,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美團創始人王興。在接受《財經》采訪談起與阿里的關系時,王興提到,美團點評2015年10月合并之后,他專門去拜訪了馬云和逍遙子(阿里CEO張勇),王興希望可以像滴滴那樣,同時得到騰訊和阿里兩大巨頭的支持。
結果王興被嚴詞拒絕了。據王興透露,當時阿里方面給他的回復是,“我們可以投錢給你,你要10億美元可以,20億美元也可以,我們都可以投,但是你不能再要騰訊的錢。”
最后的結果外界都知道了,美團放棄了與阿里的合作,投身騰訊系,而阿里一方面保留了在美團的部分股票,同時不惜一切代價扶持餓了么、對抗美團,兩者至今仍打的不可開交。
有觀點認為,強勢的投資風格導致阿里留給外界一個印象,那就是“沒有盟友”。曾任阿里云事業部總裁助理、數據事業部資深總監,現袋鼠云創始人拖雷(真名:陳吉平)認為,“如果阿里的生態以后一定要靠投資才能變成盟友的話,阿里的生態就已經失敗了”。在他看來,生態合作伙伴應該是雙贏機制,不是投資機制。
幸福感
阿里十周年時,馬云提到阿里巴巴的三大愿景之一是成為最具幸福感的企業。他稱,“我們不滿足于創造更多的百萬富翁,我們希望員工不僅僅是物質的富有,是精神的富有,我們希望員工有成就感,為社會認同,被社會尊重,倡導員工永遠堅持認真生活、快樂工作。”
自那之后,阿里巴巴內部組建了“幸福指數小組”,專門從事幸福指數的研究和實施。經歷了內部員工的討論、外部相關領域的學習,逐漸形成了一些共識。馬云也曾和馮侖等大佬一起前往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不丹考察學習,尋找幸福的蹤跡和方法。
阿里巴巴對員工幸福感的詮釋包含這樣幾個層面:幸福感的基礎層級是保障個體和家庭安居樂業;第二層級是幫助員工找到并實現其自我價值;幸福感的第三個層級是群體的使命感。
今年4月,LinkedIn(領英)發布2019年中國最具吸引力雇主榜單,阿里巴巴位居首位,百度緊隨其后,華為名列第9。這份榜單的排名基于LinkedIn在中國超過4000萬用戶的反饋。這項研究主要圍繞四大指標進行,包括對公司的興趣、與員工的接觸、工作需求和員工留用。
在過去10年多種雇主排行榜中,阿里都位居前列。早在2015年時,馬云本人也曾對外表示,“阿里是幸福指數最高的企業”。
當前,阿里實際在職員工達11萬多人。但截至目前,阿里員工的工號已經排到20多萬,這意味著,其已離職的“校友”人數約達10萬人。阿里幸福指數惠及的不止是在職員工,對于離職的“校友”來說,他們很多人依然對阿里飽含情誼。
作為一個曾在阿里工作了11年的“老兵”,拖雷透露,剛加入阿里的前三個月每個天都想走,由于阿里和之前公司的文化不同,溝通方式、工作方式都需要很大的改變,“很痛苦,痛苦了四五個月時間”。
回想起當年的經歷,拖雷卻覺得,阿里的文化對自己創業有很大幫助,“非常感謝后面幾年,后面幾年做業務、管理團隊,學到很多東西。沒有后面幾年磨煉的話,我可能還是一個很木納的,很典型的,不會說話的技術人員。”他說。
在2018年舉行的第三屆校友大會上,阿里巴巴宣布將阿里校友會正式命名為“102班”。當時有1000多名從阿里“畢業”的校友從世界各地趕到杭州,聆聽馬云教誨,重敘阿里情誼。在那次校友會上,馬云強調比較多的還是阿里文化,他向阿里的校友說,“我們不是因為利益走在一起,而是我們的理想主義,讓我們走在一起。”
當然,網絡上也不乏對在阿里工作的負面評價,比如有人抱怨說從網易離職加入阿里,薪資雖然漲了50%,但并不能感受到快樂。而近期一篇傳閱度較廣的文章也認為,在阿里工作猶如被大款包養,它不怎么關心你的心情,但給你卡隨便刷,前提是你有能力。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