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牌不斷觸碰“禁忌” 關鍵是要重視消費者本身
8月12日,范思哲被曝出一件侵犯中國領土完整的T恤,遭到網友口誅筆伐,隨后品牌方道歉、代言人解約。而后有網友爆料,國際奢侈品品牌蔻馳在其T恤產品和官網上將我國香港、澳門和臺灣列為國家。8月13日,又有網友曝出奧地利品牌施華洛世奇將我國香港設置為國家選項。隨著輿論發酵,越來越多的國際大牌被曝出類似事件:CK、紀梵希、亞瑟士、fresh等。
短短一天時間,許多國際大牌輪番站上風口浪尖。
2018年,杜嘉班納因辱華事件引起爭議,事件發生幾天后,杜嘉班納的兩位創始人才發布道歉視頻,這一不太及時的公關手段被人們解讀為“迫于輿論壓力、毫無誠意”。很顯然,這次踩到紅線的“范思哲們”并不想做第二個杜嘉班納,相關產品被曝光后,各品牌立即在國內外等多個官方社交賬號上發布道歉,并對相關產品做出了“銷毀”處理。
比品牌方動作更快的是品牌代言人,范思哲的“問題T恤”被曝光后,楊冪團隊第一時間作出反應,單方面終止與該品牌合作,甚至比范思哲的官方道歉聲明還要快。超模劉雯則單方面終止了與蔻馳的代言合作,并在微博聲明“堅決維護中國的主權”,而14天前,劉雯剛剛與蔻馳簽約,她也因此成為史上最快解約的品牌代言人。
易烊千璽工作室則在紀梵希發布道歉聲明前,率先一步與其解約,停止一切與之有關的合作。以至于網友們又將8月12日稱為“國際解約日”、“奢侈品牌道歉日”。
杜嘉班納的故事尚且歷歷在目,其因“辱華”丑聞在中國市場遭遇重挫,先是大秀被迫取消、代言人相繼與其解約,再是我國多家電商平臺下架杜嘉班納的產品,切斷其在中國的網絡銷售渠道。
時至今日,杜嘉班納也未能獲得中國消費者的原諒,其市場銷量和國際形象直線下降。有數據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杜嘉班納在社交媒體微博的參與度同比暴跌98%,中國主流電商平臺上依然搜不到杜嘉班納的任何產品。
也難怪向來矜持的國際品牌紛紛表現出強烈的“求生欲”,在中國市場的處理方式上毫不含糊。
事實上,奢侈品不是生活必需品,所以這一市場一直具有“瞬息萬變”的特點。當前全球經濟形勢是懸在許多奢侈品品牌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而中國市場的中高端消費力呈現出爆發趨勢,市場消費習慣也隨著千禧一代的崛起發生了顯著變化。有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奢侈品市場規模達到1.2萬億歐元,個人奢侈品市場銷售額創歷史新高,其中32%由中國消費者貢獻。而2000年,中國奢侈品消費占全球市場份額的比例僅為1%。
顯著上升的背后,反映出中國市場的潛力和空間,還有這些國際大牌曾經嘗到的甜頭。
比如蔻馳,其很早就進入了中國市場,在國內的品牌知曉度和滲透度較高,曾經多個季度連續實現雙位數增長,去年蔻馳全球CEO還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已經成為蔻馳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市場,未來有望成為品牌在全球最大的收入來源”。
范思哲近年來則是幾乎一直都在走下坡路,其將一半的門店都開在了中國,6月剛剛簽下中國女星楊冪,正準備依靠中國市場打一個翻身仗。值得一提的是,范思哲是Capri集團旗下2019年第一財季唯一錄得增長的奢侈品牌,包含中國在內的亞洲市場銷售額為7100萬美元,占總收入的34%。
紀梵希的母公司LVMH集團一直重視中國市場,中國連續多年為LVMH集團帶來了雙位數的銷售增長。2019年上半年,LVMH集團整體銷售額同比增長16%,創下五年來新高,其旗下紀梵希美妝香水(此前由易烊千璽代言)銷售表現非常搶眼。
毫無疑問,中國市場是全球奢侈品牌的一顆定心丸,那么,為什么還會出現“奢侈品牌道歉日”這么荒唐的事情?
一方面,近年來奢侈品行業呈現出寡頭效應,集團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那么企業的體量越龐大,其內部工業化程度就越高,決策也就沒那么靈活。
一位在外企工作的白領向媒體表示,自己所在的公司也曾在官網將中國臺灣單獨列為一個國家,后經分公司提醒才將國家更改為“國家和地區”。他們創建官網的流程是,由各地區分公司決定內容,再翻譯成各國語言,各地區分公司確認后才能正式推出。這些國際品牌出現這種錯誤,足以說明總部人員對此類問題不敏感、不上心。
毫無疑問,僵化的決策和集團式運作,本身就與創意類產業存在一定矛盾,尤其是“時尚”這類更新迭代較快的行業。再加上互聯網的發達和社交媒體的崛起,集團的任何一個疏漏,都會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
另一方面,品牌方根深蒂固的意識形態告訴我們,他們犯下的錯,并非偶然。不妨回顧一下近年來國際品牌“踩雷”的事件。
去年5月,Gap出現疑似大面積“刪減”中國地圖的T恤。今年3月,雅詩蘭黛集團旗下美妝品牌M.A.C在郵件中引用了錯誤的中國地圖,這張地圖缺少臺灣,此外,郵件中的美國地圖缺少阿拉斯加和夏威夷,法國地圖則缺少了科西嘉島。
去年年底,Prada位于紐約曼哈頓廣場的一家門店出現了“涂黑臉”的法人玩偶,官網對此解釋為“一個神秘的小生物家族”,但其形象充滿了種族主義味道,prada遭到美國黑人的廣泛抗議。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今年年初,Gucci又因為一款“扮黑臉”的毛衣陷入種族歧視的爭議,并遭到消費者的抵制。
“扮黑臉”最早指的是戲劇中非黑人演員裝扮成黑人,十九世紀初,美國黑臉滑稽劇流行,當時美國尚未廢除,由于滑稽劇中扮演的黑人通常被塑造成夸張、荒誕、粗俗、暴力的形象用以取悅白人,因此扮黑臉逐漸成為美國文化語境中對非裔美國人刻板印象的符號,被認為是充滿冒犯意味、不尊敬的。
從地圖缺東少西,到設計引發爭議,國際大牌屢次犯錯的背后,我們看到的是與文化息息相關的時尚行業巨頭,并沒有將別人的文化放在眼里。國內時尚媒體LADYMAX分析認為:“這些犯錯的品牌有一定規律性,比如D&G、Prada、Gucci、Versace都是意大利品牌,這折射出“歐洲文化出現因沉溺舒適區而陷入自我封閉,對全球文化認知有限且興趣寥寥。”
其實,這一觀點并非毫無道理,傳統時期歐洲經濟發展較好,地位更高,歐洲文化本身具有一定優越性。隨著技術更迭,全球化浪潮襲來,世界去中心化趨勢加深,但是歐洲依然沉溺于自己的舒適區中。不然,為什么一個充滿爭議的產品從設計、包裝、宣傳、上架等整個環節都沒有人提出過質疑?
放大到全球來看,中國市場的重要性讓很多國際大牌無法忽視,他們看著中國消費力的覺醒,也看到了這個國家日新月異的變化。但重視一個國家的市場份額和重視一個國家的市場文化是兩回事,重視消費者的錢袋子和重視消費者本身,也是兩回事。
說到底,“看不起中國人的心理”不會短時間內完全消除,這是歷史造就的意識形態,在許多人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如果不能打破這種局限的認知,不能尊重每一個民族、國家的人民和文化,那么“群起而譴之、群起而棄之”遲早會將金字塔推翻。
正如《人民日報》所評:“一些跨國企業一被抓住現形,求生欲強烈,常規動作就是道歉。問題是,光道歉有用嗎?如果真有善意和敬畏之心,就不應動輒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如果真正汲取教訓,也不至于‘排隊’似的在港澳臺問題上亂做文章。在中國做生意,就得遵守中國法律,這是原則問題。面對不守規矩的跨國企業,我們除了譴責,也該從“工具箱”里拿出點自衛工具。”
生意場有生意場的法則,想在一方市場有利可圖,不能一門心思只圖利。想要做全球的生意,就要先尊重全球市場的文化和規矩。產品的風控環節有沒有落實到每一個細微的環節,就體現了品牌對這一市場“尊重”的程度。
市場慷慨給予了這些品牌青睞,也可以毫不客氣地要求它們還回來。畢竟對于中國市場來說,那張完整的地圖才是我們最珍視的奢侈品。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