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E耐克:這個公司里的人血里只有‘對勾’
一個體育王國的源起
1958年的美國。
當時的耐克創始人費爾·奈特還只是俄勒岡大學的一名田徑隊選手,經常在練習時,向教練抱怨美國從未生產過一雙真正好的運動鞋。1964年畢業之后,奈特與他的教練各出資500美元,共同創立了"藍帶體育用品公司"(Blue Ribbon Sports),主營體育用品。1972年,藍帶公司更名為耐克公司,Nike一詞源自希臘語,喻勝利之意。從此,這個1000美元孵化出來的公司便開始不斷締造屬于自己的傳奇:
20世紀70年代初期,耐克公司在短短的10年內便一躍成為美國最大的鞋業公司;
到80年代中葉,耐克公司的年營業額已超過37億美元,占領美國運動鞋市場的一半以上;
到1999年耐克公司年銷售額已達到95億美元,成為一家傲視群雄的世界級企業。
進入21世紀盡管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耐克繼續維系其霸主地位,并不斷提升。
40多年來,耐克的產品在全球暢銷不衰,然而這家小作坊起家的公司在走向成功的路途上,正是經歷了人們難以想像的艱難,才創造了這神話般的奇跡。
現代的運動王國是一個更新換代非常快的產業,所以對于任何一家企業而言,他們的眼睛必須像運動員一樣,一刻也不放松地看緊自己手中的球,在最短的時間內搶到球。因為只要有6個月沒有跟上速度,就比競爭對手落后了一大截。
伴隨著更新換代的,是改朝換代。在自然的循環定律下,運動行業內已經有過許多次浮沉。首先,康威士崛起,然后阿迪達斯稱霸,現在是耐克。這個循環讓耐克在很短的時間內,從零到賺進幾十億美元。那么在上一部分耐克的發展史中,寫著“80年代面臨困局”又是怎么回事呢?因為這一時期,出現了一個強勁的競爭對手銳跑,而且比耐克更早洞察先機,緊緊抓住了年輕人市場。當銳跑享受著如太陽光芒般的輝煌時代時,耐克痛下決心,投注了巨額經費在新產品的研發設計和運動贊助之上,最終打敗銳跑,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并于90年代重振雄風,又回到了頂端。
有人說,耐克是運動界里的IBM,而且他的商標比IBM更深入人心,但是我們都知道,在品牌發展階段中,全盛之后往往跟隨著衰落,當一個企業已經在自己的領域內獨占鰲頭時,它面臨的最大的課題就是避免盛極而衰。對此,耐克的秘訣就是營造挑戰的氣氛,因為這可以讓員工更全神貫注,從而保持內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永不停止下一個構想,永不改變追求勝利的決心,便是耐克不斷維系和提升品牌資產的不二法門。

2、本網其他來源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不表明證實其描述或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3、若因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30日內聯系我們,電話:0755-32905944,或者聯系電子郵件: 434489116@qq.com ,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
4、在本網發表評論者責任自負。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發言請遵守相關規定。